|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汽车行业应该需要“影响力营销”

2014-04-24 10:56出处:丁华杰 [转载]责编:陈冬菊

        如果前两天朋友圈被北京车展各种奇葩时间刷屏了,这两日取而代之的是特斯拉CEO艾伦穆斯科的中国之行,如果更进步来讲,是特斯拉汽车交车致使了艾伦穆斯科此行的注目,而多家中国企业精英作为消费者的围观让此行达到了高潮。

        FaceBook创始人也曾经来到中国,当时还以群众演员的身份被偶然拍进了央视的一则纪录片中,并没有收到如此的追捧,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知道这则事件热火后的背后是什么?是什么促使了这帮人购买了这款车?

       这些年我们在互联网行业看到很多现象,比如说360进入搜索行业仅需要很短的时间,这之前很多企业花了巨资做这件事情,是技术新吗?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一种影响力,这种新兴的玩法,让汽车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显得很被动。

        第一、“众人质疑”艾伦穆斯科风头占优。

        包括北汽在内的几家汽车制造商先后公开发生对其科技含量进行质疑,加上关于特斯拉汽车的商标案还没有结束、消费者对于交车顺序不满意、前中国区负责人离职等消息困扰特斯拉,对于中国这个潜在的最大市场,特斯拉汽车可能对于中国有点爱恨交加了,

        相对应于我们之前谈到的多方质疑,这次艾伦穆斯科出现中国,并且以极其“盛”的势头盖过其它人,更多在于“个人影响力”的强大,很多人可能追星,但是我们看到几个比较著名的CEO晒出自己与艾伦穆斯科的合影的时候,这种心情以及相应的事态影响可想而知。

        我们很多企业缺少恰恰是这种个人影响力,个人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是传奇的个人经历,如果没有此前的传奇经历,创新性质的创造多个企业,在硅谷的领袖能力,我们也不会看到几个中国平时颇具领袖意味的CEO会成为他的粉丝。这点我们李想的微博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他谈到自己购买这辆车的目的是产品性能本身以及自己有没有可能也造类似的车辆。

        中国梦和美国梦大同小异,都在于追逐那种传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愿意相信“小米造电动车”的谣言,即便是被雷军辟谣之后,我们仍然为这件事情唏嘘,这些方面足够我们汽车制造商的高层们去认真反思了,互联网精神在汽车行业中体现不是简单地给汽车架设一个4G网络,包括这种玩法,这种思路,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太过于保守了。

责任编辑:陈冬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