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合资车企股比“底线”能否放开(6)

2014-01-15 09:36出处:人民网 [原创]责编:赵颖

         话题四

         何时放开股比限制

          “这个政策只是保护了国有大企业的利益,而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趋势是不相符的,未来要促进竞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前所未有地明确要求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这使得业内观察者普遍认为,自1994年以来,外资在国内整车合资企业中持股不得超过50%的“固化”政策,将有望于近期放开。乐观预计的话,何时放开外资车企的控股比例限制?

        崔新生:一旦机制健全,随时可以撤销。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化进程。所谓的市场化进程并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对市场的治理。这几年政府在市场治理中存在很多缺陷,十八大以后也讲求让市场发挥作用,所以现在需要政策调整。尽管控股比例限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在市场反垄断法等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时间过渡,所以暂时不会被取消。

        王丹青:政策调整需要时间。大品牌合资项目基本已完成布局,剩下的只是路虎等小众品牌。而且其实在50%∶50%时,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在相关管理权限上也会有内部管理范围的拟定,只是利润分配会因控股比例产生变化。

        牛海鹏:越快越好。这个放开对一汽、上汽、北汽等国有集团更有积极意义。他们其实也有自主品牌,但由于合资的利润比较高,所以总是三心两意。如果限制放开产生冲击,他们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自主研发,发展自主品牌。

        此外,这个政策只是保护了国有大企业的利益,而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趋势是不相符的,未来要促进竞争。

       【延伸阅读】

        对等股比的前世今生

        ■ 本报综合报道

        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上海大众最初注册资本2.55亿元,其中一半由德国大众投入,另一半由上海拖汽公司、中汽公司和中国银行下属的一家投资公司三方分摊。此后50%∶50%的合资合同作为汽车产业政策被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大众汽车前董事长哈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股比50%对50%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家,不是访问几次就可以了解的。毕竟我们是外来者,很多事情需要中方的配合和合作。50%对50%是最平等的一个比例,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有助于双方的平等交流。”

        此后,中国的合资汽车公司大多沿用了这一模式。成立时间不长的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以及即将成立的东风雷诺,均是50%∶50%对等股比合资。就连三方合资的长安福特马自达,也分拆成了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两家对等股比的合资公司。

        这一规定写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至今已延续19年之久。中国汽车业曾出台过两个发展政策。1994年颁布的政策提出了到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2004年推出的政策描绘的前景期限是到2010年左右,这一政策中延续了整车50%∶50%的合资合作底线要求。如今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销售、物流、汽车金融等环节,已对外资全面开放。整车领域的外方投资比例不得超越50%,已成为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设限的“最后堡垒”。

         2001年中国加入WTO依然坚持了“外资车企来中国设立公司,在合资公司中占股不应超过50%”的政策安排,原因为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属于“幼稚工业”,需要为中国企业提供保护条件。

        近两年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这项政策已成为继《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之后,外资指责中国贸易保护的又一焦点。中国欧盟商会之前发布了《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2-2013》,再一次将“撤销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列入建议书中汽车产业内容的头条。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合资车企股比“底线”能否放开(6)

2014-01-15 出处:人民网 [原创] 责编:赵颖

         话题四

         何时放开股比限制

          “这个政策只是保护了国有大企业的利益,而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趋势是不相符的,未来要促进竞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前所未有地明确要求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这使得业内观察者普遍认为,自1994年以来,外资在国内整车合资企业中持股不得超过50%的“固化”政策,将有望于近期放开。乐观预计的话,何时放开外资车企的控股比例限制?

        崔新生:一旦机制健全,随时可以撤销。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化进程。所谓的市场化进程并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对市场的治理。这几年政府在市场治理中存在很多缺陷,十八大以后也讲求让市场发挥作用,所以现在需要政策调整。尽管控股比例限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在市场反垄断法等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时间过渡,所以暂时不会被取消。

        王丹青:政策调整需要时间。大品牌合资项目基本已完成布局,剩下的只是路虎等小众品牌。而且其实在50%∶50%时,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在相关管理权限上也会有内部管理范围的拟定,只是利润分配会因控股比例产生变化。

        牛海鹏:越快越好。这个放开对一汽、上汽、北汽等国有集团更有积极意义。他们其实也有自主品牌,但由于合资的利润比较高,所以总是三心两意。如果限制放开产生冲击,他们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自主研发,发展自主品牌。

        此外,这个政策只是保护了国有大企业的利益,而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趋势是不相符的,未来要促进竞争。

       【延伸阅读】

        对等股比的前世今生

        ■ 本报综合报道

        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上海大众最初注册资本2.55亿元,其中一半由德国大众投入,另一半由上海拖汽公司、中汽公司和中国银行下属的一家投资公司三方分摊。此后50%∶50%的合资合同作为汽车产业政策被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大众汽车前董事长哈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股比50%对50%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家,不是访问几次就可以了解的。毕竟我们是外来者,很多事情需要中方的配合和合作。50%对50%是最平等的一个比例,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有助于双方的平等交流。”

        此后,中国的合资汽车公司大多沿用了这一模式。成立时间不长的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以及即将成立的东风雷诺,均是50%∶50%对等股比合资。就连三方合资的长安福特马自达,也分拆成了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两家对等股比的合资公司。

        这一规定写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至今已延续19年之久。中国汽车业曾出台过两个发展政策。1994年颁布的政策提出了到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2004年推出的政策描绘的前景期限是到2010年左右,这一政策中延续了整车50%∶50%的合资合作底线要求。如今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销售、物流、汽车金融等环节,已对外资全面开放。整车领域的外方投资比例不得超越50%,已成为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设限的“最后堡垒”。

         2001年中国加入WTO依然坚持了“外资车企来中国设立公司,在合资公司中占股不应超过50%”的政策安排,原因为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属于“幼稚工业”,需要为中国企业提供保护条件。

        近两年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这项政策已成为继《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之后,外资指责中国贸易保护的又一焦点。中国欧盟商会之前发布了《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2-2013》,再一次将“撤销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列入建议书中汽车产业内容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