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王丹青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合伙人
贾新光知名汽车评论员
牛海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崔新生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
话题一
50%“红线”由何而来
“当初政府认为汽车是重要产业,但这个产业自身比较落后,所以想引进外资,发展产业。50%的限定是为了保证中方的控制地位。”
对于外资车企,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欢迎态度。无论是当初德国大众汽车还是美国通用汽车与中国车企的合作,都堪称“典范”,且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也曾承诺“修正汽车产业政策”,“保证对汽车生产者适用的、限制其生产汽车的类别、类型或车型的所有措施,在加入后两年内逐步取消”。同时,在关乎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制造方面,中国入世时承诺“自加入时起,取消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
但国内整车制造合资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的规定,一直让外资车企颇为不乐意。据媒体今年早些时候报道,业内人士分析称:“在股比能否突破的问题上,政府面临的压力很大,外资公司经常以中国违反WTO关于自由贸易的规定为由,希望国家放开限制。”
那么,回过头看,中国当初为什么要制订50%的股权“红线”?是不是真的起到了当初预想中“保护中方利益”和中资车企的效果?
贾新光:50%实际是当初中国入世时谈判的结果。原来最初的产业政策是“中方必须是51%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发动机、变速器也要求中国有股权在其中。但在WTO谈判时,中国进行了一定的让步:发动机、变速器放开了,但整车的合资限定在50%∶50%。
2014-01-15 出处:人民网 [原创] 责编:赵颖
本期嘉宾:
王丹青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合伙人
贾新光知名汽车评论员
牛海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崔新生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
话题一
50%“红线”由何而来
“当初政府认为汽车是重要产业,但这个产业自身比较落后,所以想引进外资,发展产业。50%的限定是为了保证中方的控制地位。”
对于外资车企,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欢迎态度。无论是当初德国大众汽车还是美国通用汽车与中国车企的合作,都堪称“典范”,且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也曾承诺“修正汽车产业政策”,“保证对汽车生产者适用的、限制其生产汽车的类别、类型或车型的所有措施,在加入后两年内逐步取消”。同时,在关乎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制造方面,中国入世时承诺“自加入时起,取消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
但国内整车制造合资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的规定,一直让外资车企颇为不乐意。据媒体今年早些时候报道,业内人士分析称:“在股比能否突破的问题上,政府面临的压力很大,外资公司经常以中国违反WTO关于自由贸易的规定为由,希望国家放开限制。”
那么,回过头看,中国当初为什么要制订50%的股权“红线”?是不是真的起到了当初预想中“保护中方利益”和中资车企的效果?
贾新光:50%实际是当初中国入世时谈判的结果。原来最初的产业政策是“中方必须是51%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发动机、变速器也要求中国有股权在其中。但在WTO谈判时,中国进行了一定的让步:发动机、变速器放开了,但整车的合资限定在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