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吴松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的分析和思考

2018-10-13 17:25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责编:田大鹏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在江西赣州成功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背景下,大会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聚集国家部委、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权威发声。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连续9年位列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市场先机,在跌宕起伏的产业变革下把握技术升级,实现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内各界关注的重大命题。

  峰会邀请国内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领域主管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各地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重点自主品牌整车和龙头零部件企业、发展成就突出的开发园区负责人等共计500余人,以“新时代 新战略 新蓝图”为年度主题,深入研讨交流,为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聚拢资源、建言献策。

10.png

  以下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情报所副总工 吴松泉发言实录:

  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将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下调关税为核心的贸易自由化,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进口相关政策深刻影响进口汽车的规模和结构。适度保护是制定关税政策的重要原则。降税带来的影响如下:

  针对进口:1、汽车进口-短期内将刺激汽车进口大幅增长,但进口汽车市场份额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2、零部件进口-降低进口成本,零部件进口规模将适当增加,但国产汽车本地化采购为主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

  针对出口:1、有利于相关的出口(采购进口中间品,再出口);2、随着外资股比的放开,外资势必将加大在华的生产布局(全产业链),这有利于减少进口和增加出口;3、竞争将导致优胜劣汰,反而会增加出口。

  总体上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品贸易增加是必然趋势。与FTA国家的汽车产品贸易和投资将增长。

  其次是投资自由化,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深刻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1)外商投资整车领域的限制取消后,大部分外资企业肯定会追求绝对控股。开放后,股比调整成为商业问题,结果取决于外资的对华战略和中外双方的谈判能力。现有大型合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成长为具有较强体系竞争力的企业,早已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根本依托。股比开放后,现有大型合资企业也将继续发挥主要基地的作用,预计外资不会轻易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即使建立新的企业,短期内也不可能冲击现有合资企业的核心地位。(2)竞争将全面加剧,自主企业面临全面洗牌,倒逼汽车国企加快改革和调整,外资企业也将优胜劣汰。(3)中国必将成为全球重要汽车出口基地。(4)对于自主企业来说,开放竞争环境下,实力决定地位,必须加快培育企业的自主核心竞争力,尽快提升自主的实力。(5)对于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在对外开放+补贴取消+双积分+投资政策调整+快速电动化等趋势下,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外资企业将实施积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快布局和产品投放。内资企业也会加快发展NEV,加快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倒逼自主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营销创新,使消费者能够以同样的价格,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对于自主企业和新势力企业来说,应竭尽全力抓住未来几年这难得的机遇期。(6)所有企业都应树立“全球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加快提升竞争力。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取决于双方措施的范围、力度和实施期限,影响不可低估。具体如下:1、影响进出口:影响出口-对美出口汽车和零部件。影响进口-中国汽车进口,包括平行进口汽车。2、影响产业-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部分不能替代:增加进口成本。3、影响投资-投资扩能、出口型投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4、影响经济和汽车市场。5、影响改革-倒逼改革。

  三、投资管理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NEV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发改委今年7月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我理解其核心是规范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向,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严控燃油车产能,限制异地扩能,推动发展NEV和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新建BEV企业和BEV扩能条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热;推动地方淘汰落后企业和优选项目,支持优秀企业发展;限制买卖资质和搬迁资质;管理权限下放,加强地方的责任;加强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责任和责任追究。

  四、NEV补贴政策,引导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强扶优扶强。

  五、研究后补贴时代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吴松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的分析和思考

2018-10-13 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 责编:田大鹏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在江西赣州成功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背景下,大会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聚集国家部委、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权威发声。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连续9年位列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市场先机,在跌宕起伏的产业变革下把握技术升级,实现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内各界关注的重大命题。

  峰会邀请国内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领域主管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各地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重点自主品牌整车和龙头零部件企业、发展成就突出的开发园区负责人等共计500余人,以“新时代 新战略 新蓝图”为年度主题,深入研讨交流,为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聚拢资源、建言献策。

10.png

  以下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情报所副总工 吴松泉发言实录:

  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将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下调关税为核心的贸易自由化,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进口相关政策深刻影响进口汽车的规模和结构。适度保护是制定关税政策的重要原则。降税带来的影响如下:

  针对进口:1、汽车进口-短期内将刺激汽车进口大幅增长,但进口汽车市场份额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2、零部件进口-降低进口成本,零部件进口规模将适当增加,但国产汽车本地化采购为主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

  针对出口:1、有利于相关的出口(采购进口中间品,再出口);2、随着外资股比的放开,外资势必将加大在华的生产布局(全产业链),这有利于减少进口和增加出口;3、竞争将导致优胜劣汰,反而会增加出口。

  总体上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品贸易增加是必然趋势。与FTA国家的汽车产品贸易和投资将增长。

  其次是投资自由化,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深刻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1)外商投资整车领域的限制取消后,大部分外资企业肯定会追求绝对控股。开放后,股比调整成为商业问题,结果取决于外资的对华战略和中外双方的谈判能力。现有大型合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成长为具有较强体系竞争力的企业,早已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根本依托。股比开放后,现有大型合资企业也将继续发挥主要基地的作用,预计外资不会轻易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即使建立新的企业,短期内也不可能冲击现有合资企业的核心地位。(2)竞争将全面加剧,自主企业面临全面洗牌,倒逼汽车国企加快改革和调整,外资企业也将优胜劣汰。(3)中国必将成为全球重要汽车出口基地。(4)对于自主企业来说,开放竞争环境下,实力决定地位,必须加快培育企业的自主核心竞争力,尽快提升自主的实力。(5)对于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在对外开放+补贴取消+双积分+投资政策调整+快速电动化等趋势下,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外资企业将实施积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快布局和产品投放。内资企业也会加快发展NEV,加快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倒逼自主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营销创新,使消费者能够以同样的价格,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对于自主企业和新势力企业来说,应竭尽全力抓住未来几年这难得的机遇期。(6)所有企业都应树立“全球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加快提升竞争力。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取决于双方措施的范围、力度和实施期限,影响不可低估。具体如下:1、影响进出口:影响出口-对美出口汽车和零部件。影响进口-中国汽车进口,包括平行进口汽车。2、影响产业-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部分不能替代:增加进口成本。3、影响投资-投资扩能、出口型投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4、影响经济和汽车市场。5、影响改革-倒逼改革。

  三、投资管理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NEV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发改委今年7月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我理解其核心是规范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向,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严控燃油车产能,限制异地扩能,推动发展NEV和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新建BEV企业和BEV扩能条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热;推动地方淘汰落后企业和优选项目,支持优秀企业发展;限制买卖资质和搬迁资质;管理权限下放,加强地方的责任;加强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责任和责任追究。

  四、NEV补贴政策,引导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强扶优扶强。

  五、研究后补贴时代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