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霾成年度热词背后(2)

2013-12-17 10:06出处:法制晚报 [转载]责编:陈冬菊

       “先污染后治理”   真不可避免吗

        雾霾频现,并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公众很困惑:为什么这几年雾霾一下子变得这么严重?仅仅是因为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标准变严了么?为什么一些非重工业城市也成为了霾灾区?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扩散的?如果是历史旧账逐步积累到了一定阶段,那致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已知原因还是未知原因?

        这些疑问是学者缪因知的,也应该是全社会的。在雾霾的面前,人人都应该思考。缪因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诚然,可以说中国人早就养成了不怕死、不怕苦的好习惯。管他什么霾,怎么来,大家照样踏实工作,‘自呛不息’并‘厚德载雾’。但初步迹象表明,治霾必然是一场艰巨的、长期的全民运动,可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但由于对前述问题的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充分,现在对于雾霾的公众认知像雾霾本身一样模糊不清,所以人们在抗霾上还是自行其是,在增加雾霾的‘贡献’上也还是自行其是。”

        在这个问题上,郑根岭认为,发展传统工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都容易带来空气污染,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相伴而生的副产品。但是,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不能非要跟在西方国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重蹈覆辙,毕竟已经看到了人家的教训与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努力避开他们历史上曾经历过的“雷区”。

        “现在仍然有一种误解,觉得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工业化所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可避免,这种思想非常有害,也是荒唐可笑的。”郑根岭说,“发展工业本是为了人民幸福,可当它成为人们健康的祸害之后,不光农村由此带来一些‘癌症村’,城市里肺癌患者也日益增多,这不等于南辕北辙了吗?不能让一小部分因污染得利,更多人却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

责任编辑:陈冬菊 
V讯网

霾成年度热词背后(2)

2013-12-17 出处:法制晚报 [转载] 责编:陈冬菊

       “先污染后治理”   真不可避免吗

        雾霾频现,并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公众很困惑:为什么这几年雾霾一下子变得这么严重?仅仅是因为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标准变严了么?为什么一些非重工业城市也成为了霾灾区?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扩散的?如果是历史旧账逐步积累到了一定阶段,那致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已知原因还是未知原因?

        这些疑问是学者缪因知的,也应该是全社会的。在雾霾的面前,人人都应该思考。缪因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诚然,可以说中国人早就养成了不怕死、不怕苦的好习惯。管他什么霾,怎么来,大家照样踏实工作,‘自呛不息’并‘厚德载雾’。但初步迹象表明,治霾必然是一场艰巨的、长期的全民运动,可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但由于对前述问题的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充分,现在对于雾霾的公众认知像雾霾本身一样模糊不清,所以人们在抗霾上还是自行其是,在增加雾霾的‘贡献’上也还是自行其是。”

        在这个问题上,郑根岭认为,发展传统工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都容易带来空气污染,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相伴而生的副产品。但是,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不能非要跟在西方国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重蹈覆辙,毕竟已经看到了人家的教训与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努力避开他们历史上曾经历过的“雷区”。

        “现在仍然有一种误解,觉得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工业化所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可避免,这种思想非常有害,也是荒唐可笑的。”郑根岭说,“发展工业本是为了人民幸福,可当它成为人们健康的祸害之后,不光农村由此带来一些‘癌症村’,城市里肺癌患者也日益增多,这不等于南辕北辙了吗?不能让一小部分因污染得利,更多人却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