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近日启动。“年度字词”网络评选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年度中国和世界。” 在今年,霾、土豪、喜大普奔等热门词语都有望选入来代表即将过去的2013。
代表即将过去的2013,“霾”的入选应该毫无争议。早在年初两会时,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就当着习近平的面背了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从年初到年末,“霾”所受到的关注度,也许并不像调侃时来得轻松——粗放的工业化路径、唯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发展中的错误思路敲响了警钟。正如知名媒体人郑根岭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批评的那样,“现在仍然有一种误解,觉得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工业化所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可避免,这种思想非常有害,也是荒唐可笑的!”
淘宝网消费关键词
“霾单”上榜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虽然香港天文台对霾有一个美丽的称呼:烟霞,但在现实中,霾根本就不曾有其如霞般美丽的一面。尤其是近几年在北京生活的人,对雾霾的感受也只有憎和恨。
今年,就连电商平台,也见证了“霾”所带给这个社会的巨大影响。淘宝网公布的2013中国消费年度关键词,“霾单”上榜,据说全民为霾买单(口罩和空气净化器)8.7亿。
郑根岭认为,与“喜大普奔”之类的调侃快乐新词相比,“霾”给人的感觉灰暗沉重,它成为年度热词,直接原因就是今年雾霾频发,并且范围越来越广,已经“长足跋涉”到了上海、杭州、厦门甚至台湾了,就连韩国、日本媒体都抱怨中国雾霾导致他们那里空气污染。也许,韩国、日本的抱怨没有根据,但抱怨事件所引发的新闻关注度,则俨然成为了继沙尘暴越境污染之后的又一大“涉外”事件。
我们的雾霾似乎越来越有世界影响力了。青年学者、中央财经大学讲师缪因知在接受采访时称,虽然一贯乐观的中国人民开始自我解嘲地编出各种段子,但大家都知道这并不好玩。说国难当头也许过于严重,但将这个和数十年前造成千百人死亡的伦敦雾灾事件相提并论,显然已经不算太夸张。
因为,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机构都表明,霾确实对人类会造成各种损害,甚至会影响生殖能力。北京市健康保健协会介绍,一份覆盖全国20个城市、68万人的体检调查结果显示,对比3年前,北京、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率上升明显,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即PM2.5)污染导致,43%的城市居民表示曾出现心悸、疲劳、晕眩、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
除了对健康的影响,霾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解放军309医院心理科医生表示,雾霾天许多市民会选择戴口罩,但这无形中会增加戴口罩者的焦虑感,“重霾天,路上行人多紧锁眉头、快步疾行,户外运动受限制也影响本该愉悦的休闲心情”。
“先污染后治理” 真不可避免吗
雾霾频现,并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公众很困惑:为什么这几年雾霾一下子变得这么严重?仅仅是因为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标准变严了么?为什么一些非重工业城市也成为了霾灾区?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扩散的?如果是历史旧账逐步积累到了一定阶段,那致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已知原因还是未知原因?
这些疑问是学者缪因知的,也应该是全社会的。在雾霾的面前,人人都应该思考。缪因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诚然,可以说中国人早就养成了不怕死、不怕苦的好习惯。管他什么霾,怎么来,大家照样踏实工作,‘自呛不息’并‘厚德载雾’。但初步迹象表明,治霾必然是一场艰巨的、长期的全民运动,可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但由于对前述问题的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充分,现在对于雾霾的公众认知像雾霾本身一样模糊不清,所以人们在抗霾上还是自行其是,在增加雾霾的‘贡献’上也还是自行其是。”
在这个问题上,郑根岭认为,发展传统工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都容易带来空气污染,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相伴而生的副产品。但是,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不能非要跟在西方国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重蹈覆辙,毕竟已经看到了人家的教训与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努力避开他们历史上曾经历过的“雷区”。
“现在仍然有一种误解,觉得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工业化所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可避免,这种思想非常有害,也是荒唐可笑的。”郑根岭说,“发展工业本是为了人民幸福,可当它成为人们健康的祸害之后,不光农村由此带来一些‘癌症村’,城市里肺癌患者也日益增多,这不等于南辕北辙了吗?不能让一小部分因污染得利,更多人却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
治霾 应成下一轮改革示范点
霾的产生,并非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治霾,我们不需要放任般的消极态度。郑根岭进一步反问,况且,既然西方能走出污染,恢复碧水蓝天,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不减少甚至避免污染;从西方目前的工业结构来看,不污染照样可以发展经济,照样可以创造无与伦比的财富,这是毋庸置疑。为什么我们非要坚持“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放着西方今日的好榜样不见贤思齐呢?
缪因知说,雾霾连接着你我他,连接着中南海和大街小巷,连接着大城市和小乡村,雾霾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因此,雾霾也非常适合从一个公共话题变为一个公共治理的对象。希望政府能够尽早对雾霾的成因和防治对策给予更详尽的科学评估。我国有许多需要全民努力协作实现的大业,雾霾就是这样一个治理的必要性获得了明显共识、每个人能明显从中获利、也有意愿为之付出的事业。
当下是绝佳的契机,一则是大江南北对霾共憎恨,二则目前正有着浓厚的改革氛围。治霾的行动和改革思路,非常适合成为一个政民互动、多方沟通、信息透明化、对策提出科学化、决策实施民主化、决策监督法治化、上下齐担改革成本的示范点。而如此的话,治霾征程必将凸显出难以估量的示范效应,这个改革的效应,可为全面改革攻坚的展开和利益格局再调整树立良好的朝野互信基础与氛围。
郑根岭也建议,摆脱“雾锁中国”的困境,需要中央政府强力治污,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承诺落到实处,更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壮士断腕,忍痛舍弃那些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当然,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节电节能,尽量少开私家汽车上路,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或者步行。那种光想着自己舒服、自己占便宜的自私自利的想法要不得,因为当大家都这样“想法撞车”的时候,“公地悲剧”就难以避免。因此,心系他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从我做起,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加重空气污染的冲动,这样才有希望让大家都能享受到蓝天白云,远离雾霾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