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报告》解读:卖车诚可贵 服务价更高(3)

2014-03-13 11:34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赵颖

        再向深层探寻一步,现在几乎所有的4S店网络都是基于厂家选拔、授权发展而来,所有的服务流程,包括维修价格、工时的计算与设定、甚至连最简单的桌椅板凳的标识都需要按照厂家的标准制定,这一套统一完整的体系从源头上奠定了这个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事实,这一点很难改变。在这个体系之外,除了街边小店,很难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其实,在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不具备维修保养资质的“路边店”与动辄就产生高额维修保养费用的4S店之间,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实消费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具备正规资质、维修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价格又相对低廉的模式。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如果企业与经销商不改变这种“大企业、大品牌”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仍然会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在报告中提到的“奢”的状态中。
 
      《车时代》杂志总监 张陆

        企业应着眼于“投诉解决率”


        合资品牌产品质量投诉比例比自主品牌大的情况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根据目前可以查找到的报道与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合资品牌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比例一直在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关于合资品牌的投诉占到了投诉总量的54.51%,首次超过了自主品牌,真正成为了消费者眼中投诉的“重灾区”。

       根据车人网提供的详细调查统计,在质量投诉中,合资品牌产品出现的问题涉及发动机、变速器,以及转向、传动、空调、制动系统等多项问题。对此,我认为,合资品牌投诉率占比总汽车企业投诉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外界的普遍观点,既产品保有量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合资品牌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以及配件供应上依然存在着不足,从而导致产品缺陷。

  尽管对有观点认为,合资品牌的国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在生产流程、质量标准以及技术标准上与国际供应商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认为合资品牌不能以此为借口,一味的追求成本的降低。

        同时,我认为,未来,在汽车企业不断尝试未经市场全面检验的“先进”技术的情形下,投诉率不太可能有大幅下降的可能,但汽车企业仍然应该努力做好应对投诉的方式,将“投诉解决率”进一步提升。
 
       《星CAR》主编 陈继鸣

         汽车服务市场需要更多的“搅局者”


         这份《2013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中,我比较关心以下几点。第一,整体投诉量持续增长。这和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的飞速增大有直接关系,也凸显出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成熟度跟不上产销量的增长。我们不仅需要给市场成熟健全发展的时间,更应该增强售后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证投诉平台的畅通和建立问题的有效解决机制。第二,自主品牌的服务投诉增多。尽管从比例上看,合资品牌的质量投诉和服务投诉都占据头名,但自主品牌所占比例的显著提升同样值得关注。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确获得不小的进步,无论是产品质量和发展规划上都较以往有不小的改变,但不得不承认,自主品牌发展整体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大部分企业都忽略了售后服务的水平。未来的汽车市场,绝对是得售后者的天下,所以自主品牌应该尽早的投入到售后服务的建设和规划当中,只有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才能为自主品牌正名,才能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我认为,中国汽车服务市场上,应该有更多性质、更多资质、各种规模、各种特点的售后维修企业,如果出现一个挑头的搅局者,这个行业将发生很多的变化。以过去的中国汽车市场为例,进口品牌之前卖的很贵,国产品牌出现后就成为了搅局者,捷达之前曾经卖到20万,现在的价格仅仅是当初的一半甚至还不到。对于售后服务市场也是这样的,现在维修的主体仍然是4S店,但随着诸如此类的、竞争者搅局者的进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维修、保养等服务,搅动这个市场,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服务这个“王道”真正地、真心实意地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报告》解读:卖车诚可贵 服务价更高(3)

2014-03-13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赵颖


        再向深层探寻一步,现在几乎所有的4S店网络都是基于厂家选拔、授权发展而来,所有的服务流程,包括维修价格、工时的计算与设定、甚至连最简单的桌椅板凳的标识都需要按照厂家的标准制定,这一套统一完整的体系从源头上奠定了这个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事实,这一点很难改变。在这个体系之外,除了街边小店,很难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其实,在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不具备维修保养资质的“路边店”与动辄就产生高额维修保养费用的4S店之间,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实消费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具备正规资质、维修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价格又相对低廉的模式。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如果企业与经销商不改变这种“大企业、大品牌”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仍然会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在报告中提到的“奢”的状态中。
 
      《车时代》杂志总监 张陆

        企业应着眼于“投诉解决率”


        合资品牌产品质量投诉比例比自主品牌大的情况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根据目前可以查找到的报道与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合资品牌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比例一直在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关于合资品牌的投诉占到了投诉总量的54.51%,首次超过了自主品牌,真正成为了消费者眼中投诉的“重灾区”。

       根据车人网提供的详细调查统计,在质量投诉中,合资品牌产品出现的问题涉及发动机、变速器,以及转向、传动、空调、制动系统等多项问题。对此,我认为,合资品牌投诉率占比总汽车企业投诉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外界的普遍观点,既产品保有量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合资品牌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以及配件供应上依然存在着不足,从而导致产品缺陷。

  尽管对有观点认为,合资品牌的国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在生产流程、质量标准以及技术标准上与国际供应商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认为合资品牌不能以此为借口,一味的追求成本的降低。

        同时,我认为,未来,在汽车企业不断尝试未经市场全面检验的“先进”技术的情形下,投诉率不太可能有大幅下降的可能,但汽车企业仍然应该努力做好应对投诉的方式,将“投诉解决率”进一步提升。
 
       《星CAR》主编 陈继鸣

         汽车服务市场需要更多的“搅局者”


         这份《2013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中,我比较关心以下几点。第一,整体投诉量持续增长。这和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的飞速增大有直接关系,也凸显出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成熟度跟不上产销量的增长。我们不仅需要给市场成熟健全发展的时间,更应该增强售后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证投诉平台的畅通和建立问题的有效解决机制。第二,自主品牌的服务投诉增多。尽管从比例上看,合资品牌的质量投诉和服务投诉都占据头名,但自主品牌所占比例的显著提升同样值得关注。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确获得不小的进步,无论是产品质量和发展规划上都较以往有不小的改变,但不得不承认,自主品牌发展整体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大部分企业都忽略了售后服务的水平。未来的汽车市场,绝对是得售后者的天下,所以自主品牌应该尽早的投入到售后服务的建设和规划当中,只有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才能为自主品牌正名,才能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我认为,中国汽车服务市场上,应该有更多性质、更多资质、各种规模、各种特点的售后维修企业,如果出现一个挑头的搅局者,这个行业将发生很多的变化。以过去的中国汽车市场为例,进口品牌之前卖的很贵,国产品牌出现后就成为了搅局者,捷达之前曾经卖到20万,现在的价格仅仅是当初的一半甚至还不到。对于售后服务市场也是这样的,现在维修的主体仍然是4S店,但随着诸如此类的、竞争者搅局者的进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维修、保养等服务,搅动这个市场,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服务这个“王道”真正地、真心实意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