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意向购买紧凑级别车型的消费者来说,很多人都曾有过“挑花眼”的经历:中级车市场价格下探、产品同质化,导致该级别市场上的车型逐渐表现出了高配低价的趋势,在这个趋势背后,不仅考量的是产品力、性价比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精确的“成本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某些企业为了寻求更低的价格,对于产品质量与服务的的下降可能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容易导致在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消费者会将新产品与老产品进行对比,如果一味的寻求“成本”要素而忽略产品力与品牌力的打造,对于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的忍耐度自然而然就会下降,相关投诉就会增多。
所以,虽然紧凑级别车型投诉偏高的现象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但我认为,企业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好车是大家开出来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满意度越高,忠诚度就越大,这就是最简单的道理。
新浪汽车总主笔 高巍
自主品牌应打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售后服务体系
在这份报告中,我比较关注的一个数据是自主品牌在服务方面39.8%的投诉比例。关于这个数据,我认为最客观的解读应该是未来自主品牌在售后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比例本身。
纵观全球市场汽车产业历史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大部分自主品牌现在刚刚学会“造车”,在售后服务方面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问题,外国品牌也曾经遇到过。不可否认的是,得益于本土化战略,合资品牌将中国汽车市场的售后服务标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其中的很多模式、标准与流程还是西方理念。从自主品牌自身的角度分析,由于更接近消费者、深入消费者,我认为在如何真正盘活服务这个层面上还是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作为自主品牌,在服务层面,首先要做的是在服务方面如何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我一直在讲,自主品牌为什么不能用海底捞的方式做售后维修?举个例子,车主如果没时间把车送到4S店做维修保养,是不是可以预约4S店的人到家把车提走,几个小时以后送回来?现在国内很多小的维修店是那么做的,这样可以激活很多网点。
《华夏时报》汽车周刊主编 赵云
汽车售后服务“由奢入俭难”
报告中提到的消费者投诉的各种服务问题都属于普遍现象,这点我是持赞同态度的。
毫无疑问,售后服务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越来越重要,时下,靠一款新车产生巨额利润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如果做不好售后,就会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现在很多车主过了首保期后就选择不再去品牌4S店做维修保养,他们更需要的是实惠的服务与合理的价格。虽然厂商可以用所谓的“霸王条款”——如果不在我的店里维修保养,今后如果汽车出现问题就要自己负责这样的方式强制车主到店保养,但这并不是出于消费者自愿。
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很多厂商还是把消费者当做“待宰的顾客”,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去从他们身上赚钱。这就导致厂商流失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尽管部分厂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打出各种优惠条件与承诺,但由于一种非自觉自愿的态度,最后却是“说的出做不到”,这就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一个要点。究其原因,厂商过往在与消费者交涉的过程中,由于一直处于强势状态,所以一时半会让他们放下身价、低三下四的与车主们进行交流、甚至真心实意的为客户服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正所谓“由奢入俭难”,在过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之后,粗茶淡饭就显得很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