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基于环保性、能源安全等原因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由此迎来了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
正是国家和地方双重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新能源汽车才有了如此亮眼的成绩。而今年4月份上海出台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退坡机制无疑给相关车企泼了一盆冷水。政策之下,机制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上海,在成本压力之下还能坐拥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吗?
解读上海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退坡路
2016年4月1日,上海市正式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首次提出了“补助标准按照累计销量逐步退坡”的机制。根据《办法》规定,以2014年1月1日起进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目录为基准,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在上海累计销量与地方补贴挂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比亚迪、上汽荣威即将“触线”
比亚迪自2014年进入上海新能源汽车目录以来,由于享受国家补贴和上海地方补贴(纯电动用车:100≤R≤150补贴4万;R≥150补贴3万;插电式混合动力车:R≥50补贴3万),以及8万多元的免费沪牌政策,销量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比亚迪在上海地区的上牌量达1.86万辆,居于首位,同时也稳居全国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的榜首。截止目前,比亚迪在上海的累计销量已超3.8万辆,与4万辆退坡边界相差无几。
目录中的另一家新能源车企,上汽荣威系列新能源车自2014年至今累计销量也已超两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2016年前5个月,荣威e550销量达6382辆,已紧逼比亚迪秦的6653辆,同比增长142.5%,按照这一增速,预计最晚到2017年6月底,上汽也将达到4万辆退坡边界。
几家欢喜几家愁:荣威成新政最大获益者
自今年4月初《办法》实施以来,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销量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单店4月份销量仅为150辆左右,同比下降五到六成。据介绍,去年4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单店销量都在三四百辆左右,平均一个销售每月都能卖出20多辆车。但是今年新政出台后的4月,最好的销售员单月卖车也不过十五六辆,仅比政策出台前微增,形势不甚乐观。
而处于第二梯队的上汽荣威e550,因满足发动机排量小于等于1.6L、混合动力模式下百公里综合油耗小于或等于5.9L、邮箱容积小于或等于40L这三项指标,拿到了1.4万元的额外补贴,也是唯一一款三项达标的汽车。相比去年,荣威e550可获得的补贴只减少了7500元。而由于上汽将还继续给予消费者补贴,所以消费者购买荣威e550实际支付的车价并没有比去年增加。据了解,荣威e550补贴完后的车价为17.68万元,而比亚迪秦补贴后的车价为17.98万元,这也使得不少购车者由比亚迪秦转向荣威。
上海还能坐拥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吗?
2013~2015年,上海共计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5.77万辆,占全国推广量的15%,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随着今年4月《办法》的出台,在地方和国家补贴双降的“寒流”下,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即将过去。
各种利好政策正是许多新能源汽车“加持身价”的砝码,除考虑产品品质外,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就是价格,从长远来看,补贴“按量退坡”是倒逼企业技术升级,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但地方补贴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终端销售。如今,事实证明他们已经不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尽管比亚迪为应对此次新政,于6月初宣布联合经销商给予秦的购买者1.4万元额外补贴,希望通过此方式提振秦的销量。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也表示未来五年有信心通过规模以及技术手段把成本降低30%,以期减少降低补贴造成的销量下滑。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大城市中,只有上海的新能源地方补贴政策发生了变化,北京、广州、深圳三个城市2016年地方及国家政策补贴纷纷出台后,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头兵的地位在购车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还能保得住吗?
北京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广州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深圳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以消费者购买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比亚迪唐和一辆纯电动乘用车——荣威E50为例计算,看看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在享受国家和地方双补贴之后的实际购车价格是多少,其中,上海均以全额享受地方补贴为基准计算。
随着政府和车企纷纷投入城市充电桩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样作为特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相关配套设施方面都是比较完善的,在此之下,各个城市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给予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优势就是值得竞争的关键所在。显然,上海丧失了这项优势。尽管相关车企期望通过技术升级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以抵消地方补贴退坡的目的,并且现下纷纷自掏腰包出台弥补措施,但此举终究并非长久之计,而长远的规划一时也无法实现。由此看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销火热的派头即将趋于平缓,北京、广州、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上就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2016-07-05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基于环保性、能源安全等原因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由此迎来了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
正是国家和地方双重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新能源汽车才有了如此亮眼的成绩。而今年4月份上海出台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退坡机制无疑给相关车企泼了一盆冷水。政策之下,机制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上海,在成本压力之下还能坐拥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吗?
解读上海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退坡路
2016年4月1日,上海市正式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首次提出了“补助标准按照累计销量逐步退坡”的机制。根据《办法》规定,以2014年1月1日起进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目录为基准,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在上海累计销量与地方补贴挂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比亚迪、上汽荣威即将“触线”
比亚迪自2014年进入上海新能源汽车目录以来,由于享受国家补贴和上海地方补贴(纯电动用车:100≤R≤150补贴4万;R≥150补贴3万;插电式混合动力车:R≥50补贴3万),以及8万多元的免费沪牌政策,销量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比亚迪在上海地区的上牌量达1.86万辆,居于首位,同时也稳居全国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的榜首。截止目前,比亚迪在上海的累计销量已超3.8万辆,与4万辆退坡边界相差无几。
目录中的另一家新能源车企,上汽荣威系列新能源车自2014年至今累计销量也已超两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2016年前5个月,荣威e550销量达6382辆,已紧逼比亚迪秦的6653辆,同比增长142.5%,按照这一增速,预计最晚到2017年6月底,上汽也将达到4万辆退坡边界。
几家欢喜几家愁:荣威成新政最大获益者
自今年4月初《办法》实施以来,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销量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单店4月份销量仅为150辆左右,同比下降五到六成。据介绍,去年4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单店销量都在三四百辆左右,平均一个销售每月都能卖出20多辆车。但是今年新政出台后的4月,最好的销售员单月卖车也不过十五六辆,仅比政策出台前微增,形势不甚乐观。
而处于第二梯队的上汽荣威e550,因满足发动机排量小于等于1.6L、混合动力模式下百公里综合油耗小于或等于5.9L、邮箱容积小于或等于40L这三项指标,拿到了1.4万元的额外补贴,也是唯一一款三项达标的汽车。相比去年,荣威e550可获得的补贴只减少了7500元。而由于上汽将还继续给予消费者补贴,所以消费者购买荣威e550实际支付的车价并没有比去年增加。据了解,荣威e550补贴完后的车价为17.68万元,而比亚迪秦补贴后的车价为17.98万元,这也使得不少购车者由比亚迪秦转向荣威。
上海还能坐拥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吗?
2013~2015年,上海共计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5.77万辆,占全国推广量的15%,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随着今年4月《办法》的出台,在地方和国家补贴双降的“寒流”下,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即将过去。
各种利好政策正是许多新能源汽车“加持身价”的砝码,除考虑产品品质外,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就是价格,从长远来看,补贴“按量退坡”是倒逼企业技术升级,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但地方补贴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终端销售。如今,事实证明他们已经不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尽管比亚迪为应对此次新政,于6月初宣布联合经销商给予秦的购买者1.4万元额外补贴,希望通过此方式提振秦的销量。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也表示未来五年有信心通过规模以及技术手段把成本降低30%,以期减少降低补贴造成的销量下滑。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大城市中,只有上海的新能源地方补贴政策发生了变化,北京、广州、深圳三个城市2016年地方及国家政策补贴纷纷出台后,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头兵的地位在购车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还能保得住吗?
北京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广州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深圳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以消费者购买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比亚迪唐和一辆纯电动乘用车——荣威E50为例计算,看看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在享受国家和地方双补贴之后的实际购车价格是多少,其中,上海均以全额享受地方补贴为基准计算。
随着政府和车企纷纷投入城市充电桩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样作为特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相关配套设施方面都是比较完善的,在此之下,各个城市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给予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优势就是值得竞争的关键所在。显然,上海丧失了这项优势。尽管相关车企期望通过技术升级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以抵消地方补贴退坡的目的,并且现下纷纷自掏腰包出台弥补措施,但此举终究并非长久之计,而长远的规划一时也无法实现。由此看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销火热的派头即将趋于平缓,北京、广州、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上就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