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油耗造假”的危害在哪里?

2014-03-17 10:24出处:丁华杰 [原创]责编:赵颖

        “315”这个事件,让更多地人开始关注所有相关的新闻,而与汽车相关的“油耗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新闻报道“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

        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早在前几年有朋友谈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收入如何的时候,就能潜在的一些现象中看到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年似乎低调了很多,不过这次曝光的情况来看,不光曝光的海马汽车,更大范围内这种情况仍然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存在着。

        前几天两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李克强总理和一位地方大员谈到黄标车的时候就谈到了检测的问题,这些情况就是游戏的过程中作弊,这对游戏本身以及参与整个游戏的人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治,无论从制度上,还是目前的授权检测上,这种情况一旦有什么松动,我们谈到很多政策就形同虚设,笔者简单分析其对减排政策、节能补贴政策以及个人消费者的三重危害。

         第一、“油耗造假”危及“平均燃油标准”的意义。

        “油耗造假”的第一大危害,应该属于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的危害,笔者此前撰文谈到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时候上马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完成一定程度的汽车排量工作,现在汽车制造商“油耗造假”,意味着两个方面让这个政策没有了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让理论上颇具进步意义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形同虚设,让我们赖以期待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新能源的思路完全打乱,无论是百公里油耗的6.9升还是5.0升,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平均燃油消耗数据的计算依据就是根据上报“燃油消耗”,如果这个数据没有造假的话,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必须进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或者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出售的车辆进入相应的门槛,现在如果猫腻仅仅存在于“公关”检测机构,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政策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和国家最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如果,类似海马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普遍的话,意味着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较长的路子要走,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次报道之后,我们有着更多的改善,能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走上前列。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汽车制造商和检测机构联合造假,意味着当下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值并不准确,并不能确切反应当下汽车制造商真实技术水平,这个时候制定出来的一些准则缺少了依据,给予汽车制造商带来的情况便是,要么跟着这些检测机构和汽车制造商下水,要么就变得举步维艰。

        这点是最可恨的情况,国家相关的政策设计来源于当下的市场数据,现在市场数据本身就是造假所谓,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有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去预判相应的未来的发展?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油耗造假”的危害在哪里?

2014-03-17 出处:丁华杰 [原创] 责编:赵颖

        “315”这个事件,让更多地人开始关注所有相关的新闻,而与汽车相关的“油耗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新闻报道“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

        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早在前几年有朋友谈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收入如何的时候,就能潜在的一些现象中看到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年似乎低调了很多,不过这次曝光的情况来看,不光曝光的海马汽车,更大范围内这种情况仍然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存在着。

        前几天两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李克强总理和一位地方大员谈到黄标车的时候就谈到了检测的问题,这些情况就是游戏的过程中作弊,这对游戏本身以及参与整个游戏的人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治,无论从制度上,还是目前的授权检测上,这种情况一旦有什么松动,我们谈到很多政策就形同虚设,笔者简单分析其对减排政策、节能补贴政策以及个人消费者的三重危害。

         第一、“油耗造假”危及“平均燃油标准”的意义。

        “油耗造假”的第一大危害,应该属于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的危害,笔者此前撰文谈到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时候上马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完成一定程度的汽车排量工作,现在汽车制造商“油耗造假”,意味着两个方面让这个政策没有了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让理论上颇具进步意义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形同虚设,让我们赖以期待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新能源的思路完全打乱,无论是百公里油耗的6.9升还是5.0升,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平均燃油消耗数据的计算依据就是根据上报“燃油消耗”,如果这个数据没有造假的话,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必须进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或者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出售的车辆进入相应的门槛,现在如果猫腻仅仅存在于“公关”检测机构,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政策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和国家最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如果,类似海马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普遍的话,意味着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较长的路子要走,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次报道之后,我们有着更多的改善,能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走上前列。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汽车制造商和检测机构联合造假,意味着当下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值并不准确,并不能确切反应当下汽车制造商真实技术水平,这个时候制定出来的一些准则缺少了依据,给予汽车制造商带来的情况便是,要么跟着这些检测机构和汽车制造商下水,要么就变得举步维艰。

        这点是最可恨的情况,国家相关的政策设计来源于当下的市场数据,现在市场数据本身就是造假所谓,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有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去预判相应的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