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油耗造假”的危害在哪里?

2014-03-17 10:24出处:丁华杰 [原创]责编:赵颖
        “315”这个事件,让更多地人开始关注所有相关的新闻,而与汽车相关的“油耗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新闻报道“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
 
        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早在前几年有朋友谈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收入如何的时候,就能潜在的一些现象中看到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年似乎低调了很多,不过这次曝光的情况来看,不光曝光的海马汽车,更大范围内这种情况仍然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存在着。
 
        前几天两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李克强总理和一位地方大员谈到黄标车的时候就谈到了检测的问题,这些情况就是游戏的过程中作弊,这对游戏本身以及参与整个游戏的人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治,无论从制度上,还是目前的授权检测上,这种情况一旦有什么松动,我们谈到很多政策就形同虚设,笔者简单分析其对减排政策、节能补贴政策以及个人消费者的三重危害。
 
         第一、“油耗造假”危及“平均燃油标准”的意义。
 
        “油耗造假”的第一大危害,应该属于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的危害,笔者此前撰文谈到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时候上马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完成一定程度的汽车排量工作,现在汽车制造商“油耗造假”,意味着两个方面让这个政策没有了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让理论上颇具进步意义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形同虚设,让我们赖以期待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新能源的思路完全打乱,无论是百公里油耗的6.9升还是5.0升,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平均燃油消耗数据的计算依据就是根据上报“燃油消耗”,如果这个数据没有造假的话,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必须进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或者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出售的车辆进入相应的门槛,现在如果猫腻仅仅存在于“公关”检测机构,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政策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和国家最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如果,类似海马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普遍的话,意味着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较长的路子要走,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次报道之后,我们有着更多的改善,能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走上前列。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汽车制造商和检测机构联合造假,意味着当下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值并不准确,并不能确切反应当下汽车制造商真实技术水平,这个时候制定出来的一些准则缺少了依据,给予汽车制造商带来的情况便是,要么跟着这些检测机构和汽车制造商下水,要么就变得举步维艰。
 
        这点是最可恨的情况,国家相关的政策设计来源于当下的市场数据,现在市场数据本身就是造假所谓,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有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去预判相应的未来的发展?
        所以,当下的情况,我们揪出来“油耗造假”之后,更要明确下有多少这样的情况,是否需要从新计算当下中国汽车市场下“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据,是否需要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进行更改,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影响国家节能补贴政策的制定。
 
        此前,看到一些汽车制造商由于节能补贴存在虚假上报遭到了相应的罚款,事实上,这样的上报数据不仅仅让国家的补贴资金遭到了盗窃,更多地在于让整个政策的根基出现了问题,让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处于不公平的竞争范围内,这对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当然,相关的政策来源和汽车制造商以及相应的检测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看到这二者之间联合起来的造假行为,对于这项政策来言,真的是非常大的笑话,对于中国节能减排来讲也是很大的讽刺,希望在未来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根绝这种类似“潜规则”性质的操作内容,这些同一个体系下的部门,熟悉双方的运营规则可能并不困难。
 
        第三、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多体现持续削弱公信力。
 
        当下对于新车购买的时候,我们对于销售员嘴中的油耗数据并不敏感,反倒是对于身边朋友口中的数据比较信任,这是典型的公信力缺失的情况,当然现在一些网站开始发布一些驾驶员发布的实车油耗数值,经过平均,一些数据也显得比较真实。
 
        这几年,我们由于公信力方面的情况,打击的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整体一个行业,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奶粉受到的打击程度,这个不是一个“三鹿”倒下去就可以了,而是整个行业都收到了牵连,当然,笔者也相信,我们现在的或许已经没有了任何问题,但是,这个时候消费者肯定不会相信。
 
        所以,在汽车行业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一点,一旦这种公信力被摧毁,消费者的认同感年,以及我们一些相应的政策可能都会沦为国际同行的笑话。
 
        当然,在现在购车的过程中,身边的朋友事实上都不在去看这些所谓的申报数据,而是更加喜欢去询问身边朋友的具体油耗,当然关于试验油耗和理论油耗之间的差距,不过清晰一点的情况便是,即便是在试验台架方面,我们也应该有个清晰的概念让消费者可以去对比,这是汽车制造商的诚信问题,特别是在汽车市场竞争如此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公信力对于汽车销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油耗造假”的危害在哪里?

2014-03-17 出处:丁华杰 [原创] 责编:赵颖

        “315”这个事件,让更多地人开始关注所有相关的新闻,而与汽车相关的“油耗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新闻报道“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
 
        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早在前几年有朋友谈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收入如何的时候,就能潜在的一些现象中看到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年似乎低调了很多,不过这次曝光的情况来看,不光曝光的海马汽车,更大范围内这种情况仍然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存在着。
 
        前几天两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李克强总理和一位地方大员谈到黄标车的时候就谈到了检测的问题,这些情况就是游戏的过程中作弊,这对游戏本身以及参与整个游戏的人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治,无论从制度上,还是目前的授权检测上,这种情况一旦有什么松动,我们谈到很多政策就形同虚设,笔者简单分析其对减排政策、节能补贴政策以及个人消费者的三重危害。
 
         第一、“油耗造假”危及“平均燃油标准”的意义。
 
        “油耗造假”的第一大危害,应该属于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的危害,笔者此前撰文谈到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时候上马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完成一定程度的汽车排量工作,现在汽车制造商“油耗造假”,意味着两个方面让这个政策没有了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让理论上颇具进步意义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形同虚设,让我们赖以期待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新能源的思路完全打乱,无论是百公里油耗的6.9升还是5.0升,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平均燃油消耗数据的计算依据就是根据上报“燃油消耗”,如果这个数据没有造假的话,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必须进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或者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出售的车辆进入相应的门槛,现在如果猫腻仅仅存在于“公关”检测机构,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政策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和国家最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如果,类似海马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普遍的话,意味着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较长的路子要走,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次报道之后,我们有着更多的改善,能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走上前列。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汽车制造商和检测机构联合造假,意味着当下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值并不准确,并不能确切反应当下汽车制造商真实技术水平,这个时候制定出来的一些准则缺少了依据,给予汽车制造商带来的情况便是,要么跟着这些检测机构和汽车制造商下水,要么就变得举步维艰。
 
        这点是最可恨的情况,国家相关的政策设计来源于当下的市场数据,现在市场数据本身就是造假所谓,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有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去预判相应的未来的发展?
        所以,当下的情况,我们揪出来“油耗造假”之后,更要明确下有多少这样的情况,是否需要从新计算当下中国汽车市场下“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数据,是否需要对于“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进行更改,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影响国家节能补贴政策的制定。
 
        此前,看到一些汽车制造商由于节能补贴存在虚假上报遭到了相应的罚款,事实上,这样的上报数据不仅仅让国家的补贴资金遭到了盗窃,更多地在于让整个政策的根基出现了问题,让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处于不公平的竞争范围内,这对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当然,相关的政策来源和汽车制造商以及相应的检测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看到这二者之间联合起来的造假行为,对于这项政策来言,真的是非常大的笑话,对于中国节能减排来讲也是很大的讽刺,希望在未来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根绝这种类似“潜规则”性质的操作内容,这些同一个体系下的部门,熟悉双方的运营规则可能并不困难。
 
        第三、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多体现持续削弱公信力。
 
        当下对于新车购买的时候,我们对于销售员嘴中的油耗数据并不敏感,反倒是对于身边朋友口中的数据比较信任,这是典型的公信力缺失的情况,当然现在一些网站开始发布一些驾驶员发布的实车油耗数值,经过平均,一些数据也显得比较真实。
 
        这几年,我们由于公信力方面的情况,打击的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整体一个行业,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奶粉受到的打击程度,这个不是一个“三鹿”倒下去就可以了,而是整个行业都收到了牵连,当然,笔者也相信,我们现在的或许已经没有了任何问题,但是,这个时候消费者肯定不会相信。
 
        所以,在汽车行业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一点,一旦这种公信力被摧毁,消费者的认同感年,以及我们一些相应的政策可能都会沦为国际同行的笑话。
 
        当然,在现在购车的过程中,身边的朋友事实上都不在去看这些所谓的申报数据,而是更加喜欢去询问身边朋友的具体油耗,当然关于试验油耗和理论油耗之间的差距,不过清晰一点的情况便是,即便是在试验台架方面,我们也应该有个清晰的概念让消费者可以去对比,这是汽车制造商的诚信问题,特别是在汽车市场竞争如此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公信力对于汽车销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