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李稻葵: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比我更爱车

2016-11-29 08:47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曹邯月

  李稻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所有人记忆符号中,这是唯一能与他匹配的词语,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经济学,他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汽车狂热者。用他的话形容:“在经济学界没有谁比我更爱车,对车的衷爱我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在国外二十来年,李稻葵一共拥有过30多辆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逛的就是汽车市场。刚到哈佛不到3个月,就花50美元从室友(现在已是世界有名的控制论方面的专家龚维博教授)那儿买了一个破旧不堪的福特小牛(FordMaverick),该车的原车主是哈佛的何毓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他的手里,这破车竟被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一次他把车停在哈佛应用科学系后面,被何教授看见了,这个哈佛的教授惊呼:“这是谁干得?这个人了不起,我要见这个人,雇他给我修车。”

  有人说,李稻葵是“哈佛炼就的中国经济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回祖国、回清华才是他人生最好的选择,是祖国、是清华这个舞台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同行交流,让他有机会与国家决策层畅通地沟通,为国家、为企业的决策提出一些意见。

  除了忠于经济学研究,他还是一位多面的玩家,热爱赛车的同时也热爱音乐。用他的话讲,一个经济学者,应该把理性献给社会,把激情留给自己。我们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情绪起伏不定,可以大悲大喜,可以欣赏浪漫主义的音乐,以宣泄激情,以平复悲怨,但是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中国的经济学界需要这样的声音和风范,而非情绪化的炒作。

  去年,多面李稻葵在2015寰球年度评测现场,对43台试驾车的外观、内饰、动力、车辆发动机舱的布局以及后备厢空间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心得体会及时记录在手中的笔记本上,以便对该车辆进行评分。2016寰球年度车,多面李稻葵又将现身。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李稻葵的汽车人生。

  北京是家 清华是根

  李稻葵出生在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下放,辗转到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16岁回到清华园读书,是清华经管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1980年,刚刚复建的清华经济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招收了第一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

  大学五年,是李稻葵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的阶段。当时一共学习54门课,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英文,上一天的课,晚上再到主楼东三楼的教室收听英语广播。虽然日子过得很忙碌,但从来没有累的感觉,他认为那五年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五年。

  从哈佛到清华,汽车贯穿了李稻葵整个生活与工作

  二十年来,李稻葵在世界各地搬了无数次的家,加上五岁时就帮着父母搬家下放五七干校,自己戏称是个搬家专业户。回清华之前,他从没有买过房子,也没置办过像样的家俱,都是便于搬运的便利式家当,在他的潜意识里从没有过要在哪个地方安家的念头,因为无论在美国还是在香港,他从未找到那种安定的感觉。

  2015年,李稻葵的出行座驾基本是摩托车,汽车与摩托是他专业之外的最爱

  1999年,李稻葵到香港科技大学教书,赶上香港第一大杂志《壹周刊》十周年社庆,做了一个“香港百人的十年”的系列访谈,记者把对他的采访命名为《处处无家处处家》,还配了一张他双手摊开显得有些清白无奈的照片,他觉得这题目这照片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状态表现得极为贴切。

  人生中三次“非理性”选择

  大学毕业前夕,正值“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的第一年,李稻葵和经管学院其它6位同学外加计算机系的一名同学代表清华参加考试,全部被录取,当时全国唯有清华取得这样的成绩。获得第二名的李稻葵被邹教授推荐申请哈佛的留学资格。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吴迎秋向李稻葵颁发年度评测专家聘

  由于是第一年,一切都进行的较晚,错过了申请截止期,恰逢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来北京,对李稻葵说:你先来做我们的访问学者吧,第二年我推荐你读书。于是21岁的李稻葵带着求学梦远渡重洋。离开祖国的那天,他记得很清楚―1985年9月13日,一个星期五。由此也开始了他海外求学的漫漫生涯。

  由于当时访问学者年龄普遍偏大,人们都惯称他们为“老访”,李稻葵可谓当时哈佛校园里最年轻的“老访”。在哈佛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后,1986年李稻葵正式入哈佛经济系攻读博士,从师艾里克.马斯金,安德烈.史莱法,以及亚诺什.科尔耐,主修经济理论,公司金融和比较经济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

  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李稻葵等寰球年度车评测专家用12个小时对所有产品进行细致评分

  在随即开始的工作历程中,李稻葵称自己有三次“非理性”选择,他说这和经济学人理性选择的特性是截然相悖的。

  从哈佛毕业后,纽约大学商学院的金融系和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同时向他发出了助理教授的邀请。金融系的工资比经济系整整高出一倍,而且纽约大学的金融系水平不错,当时自称全美排名第四,隔壁就是华尔街,与当时的美国股票市场(American Stock Exchange)隔楼相望。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所在,他选择了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他称这是第一次“非理性”选择,他违背了经济学收入极大化的原则。

  2015寰球汽车年度评测阵容

  第二次是1999年离开美国,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他的这一选择感到不理解。当时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诚心邀他加盟,许与终身教职,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他认为科大有非常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是边缘性的,而在香港研究中国经济却是主流。李稻葵在香港科大呆了五年,这五年他过得非常愉快,对科大总是心存感激。

  第三次是二十年后再回清华,很多人对此也有疑问。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清华的待遇无疑与科大有一定的差距。但他认为能回来是一种福气。中国内地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里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可能成为世界学术圈的主流话题,有可能是领跑者。换句话来说,势在中国!认识到这一点,李稻葵说,尽管自己可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难,但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兴趣多样 尤爱汽车音乐和体育

  一直以来,李稻葵认为自己是个认真的学者,但不是一流学者,因为不具备一流学者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专注。他自认为是个功名心不重的人,而且兴趣很分散。除了他热衷的经济学,还有三大热爱:汽车、体育和音乐。

  在测评场地,李稻葵对每一款试驾车的外观、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对车的衷爱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国外二十来年,他一共拥有过30多辆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逛的就是汽车市场。刚到哈佛不到3个月,就花50美元从室友(现在已是世界有名的控制论方面的专家龚维博教授)那儿买了一个破旧不堪的福特小牛(Ford Maverick),该车的原车主是哈佛的何毓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他的手里,这破车竟被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一次他把车停在哈佛应用科学系后面,被何教授看见了,这个哈佛的教授惊呼:“这是谁干得?这个人了不起,我要见这个人,雇他给我修车。”

  李稻葵每天接送孩子对他来说也很有挑战性,他对自己的驾车和泊车技术很自信,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搞了“改革”, 从开车变成了骑车带孩子上下学, 每当在红绿灯间鱼游自如, 超过一辆辆缓缓蠕行的汽车,他会油然产生一种开超级跑车的感觉。

  李稻葵对每一款试驾车的动力逐一测试

  他还喜欢体育,尤其是篮球,在哈佛时,常常买5美元的学生票,去波士顿花园球馆看球星们的比赛,对当时的球星包括Larry Bird,Kevin McHale,Robert Parish如数家珍。每星期打两次球,几十年如一日,篮球场上结交了不少好友。现在清华北大回国人员中,就有一大帮是那时的球友,现在见面,还是以问讯球艺寒暄。大学时期他也喜欢田径,喜欢琢磨短跑,研究怎么跑怎么练能速度更快。很多人不理解做这些事的原动力是什么,他的解释是学会了一件事本身就是回报,他说一种技能从不会到会是一件让人很兴奋的事。

  他还喜欢音乐和戏剧,小时候父亲从江西干校转到四川工作,和一帮文艺界老同学恢复了联系,经常有人送票,他就常常去看演出,看完了还不够,还经常和爸爸讨论“这个编剧怎么样,导演水平如何,假如我来重新做,会怎么干”之类的问题。多年的国外生活,他的一大收获就是养成了欣赏严肃西方音乐的习惯,专门旁听哈佛音乐系本科生的课,学会了下午5点钟到波士顿交响乐厅排队买当晚演出的票价为5美元的学生票;每到一个大城市,喜欢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厅听一场演出,几年下来对各个乐队的特点以及音乐厅的效果甚至是音乐厅的最佳音响效果点略有心得。

  李稻葵将试驾心得心得体会及时记录在手中的笔记本上

  这种热情好象与他对经济学的态度如出一辙,却是存在和释放于差异性如此之大的领域里,让人惊讶的同时,又多多少少对他生出几分亲切。

  人生至此,更多得益于机缘、良师与益友

  每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李稻葵觉得自己最幸运的是,周围总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影响并扶助着他。大学时代的一大批清华老师,让自己受益匪浅,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许多老师还在学院任教,能有机会回母校和自己的老师作同事,是一个学生莫大的福分。大学时代同学间的影响,也收获匪浅。出国后更是如此,他结识了一大批目前在经济学界非常活跃的人物。如樊纲,在哈佛时他们日日为伴,一起读书,一起买车,卖车,修车,樊纲看问题有非常独特的眼光,文笔也了得,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说都值得他学习和敬仰。

  清华和哈佛双料同学胡祖六,有湖南人的气派,大手笔,要做就做最好,待人接物显出领袖风范,让他很受启发。哈佛同学,清华校友钱颖一,极其有逻辑性,做事严谨认真,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的一清二楚,“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刚到哈佛时的室友王一江,举重若轻,讲究直觉,悟性极强,什么事觉得勉强他一定不做,各方面想的透彻清楚了才采取行动,从不蛮干,常被称为“超级理性”。哈佛同学、多年的合作伙伴白重恩,数学家的思维非常严谨仔细,凡事总有独到见解。“这些人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他由衷地说“每个人都是好几本精彩的书”,值得好好读下去。一些帮助过他成长的良师,也使他终身感激不尽。

  李稻葵为年度车型大奖投出自己的选票

  李稻葵称自己没有突出的过人之处,唯一的特点就是乐于学习,不疲于学习。

  自始至终,李稻葵给人的感觉全部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个体,平常的好象逢年过节一位至亲。但是在这个已经不流行谈论并抒发理想的年代里,他又以这样一种平和隐秘的姿态让人感到,他的成功正是在平凡的激情与平和隐秘的理想坚持中获得。

  “一个经济学者,应该把理性献给社会,把激情留给自己。我们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情绪起伏不定,可以大悲大喜,可以欣赏浪漫主义的音乐,以宣泄激情,以平复悲怨,但是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 中国的经济学界需要这样的声音和风范,而非情绪化的炒作。”李稻葵说。

责任编辑:曹邯月 

李稻葵: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比我更爱车

2016-11-29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曹邯月

  李稻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所有人记忆符号中,这是唯一能与他匹配的词语,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经济学,他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汽车狂热者。用他的话形容:“在经济学界没有谁比我更爱车,对车的衷爱我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在国外二十来年,李稻葵一共拥有过30多辆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逛的就是汽车市场。刚到哈佛不到3个月,就花50美元从室友(现在已是世界有名的控制论方面的专家龚维博教授)那儿买了一个破旧不堪的福特小牛(FordMaverick),该车的原车主是哈佛的何毓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他的手里,这破车竟被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一次他把车停在哈佛应用科学系后面,被何教授看见了,这个哈佛的教授惊呼:“这是谁干得?这个人了不起,我要见这个人,雇他给我修车。”

  有人说,李稻葵是“哈佛炼就的中国经济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回祖国、回清华才是他人生最好的选择,是祖国、是清华这个舞台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同行交流,让他有机会与国家决策层畅通地沟通,为国家、为企业的决策提出一些意见。

  除了忠于经济学研究,他还是一位多面的玩家,热爱赛车的同时也热爱音乐。用他的话讲,一个经济学者,应该把理性献给社会,把激情留给自己。我们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情绪起伏不定,可以大悲大喜,可以欣赏浪漫主义的音乐,以宣泄激情,以平复悲怨,但是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中国的经济学界需要这样的声音和风范,而非情绪化的炒作。

  去年,多面李稻葵在2015寰球年度评测现场,对43台试驾车的外观、内饰、动力、车辆发动机舱的布局以及后备厢空间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心得体会及时记录在手中的笔记本上,以便对该车辆进行评分。2016寰球年度车,多面李稻葵又将现身。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李稻葵的汽车人生。

  北京是家 清华是根

  李稻葵出生在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下放,辗转到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16岁回到清华园读书,是清华经管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1980年,刚刚复建的清华经济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招收了第一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

  大学五年,是李稻葵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的阶段。当时一共学习54门课,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英文,上一天的课,晚上再到主楼东三楼的教室收听英语广播。虽然日子过得很忙碌,但从来没有累的感觉,他认为那五年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五年。

  从哈佛到清华,汽车贯穿了李稻葵整个生活与工作

  二十年来,李稻葵在世界各地搬了无数次的家,加上五岁时就帮着父母搬家下放五七干校,自己戏称是个搬家专业户。回清华之前,他从没有买过房子,也没置办过像样的家俱,都是便于搬运的便利式家当,在他的潜意识里从没有过要在哪个地方安家的念头,因为无论在美国还是在香港,他从未找到那种安定的感觉。

  2015年,李稻葵的出行座驾基本是摩托车,汽车与摩托是他专业之外的最爱

  1999年,李稻葵到香港科技大学教书,赶上香港第一大杂志《壹周刊》十周年社庆,做了一个“香港百人的十年”的系列访谈,记者把对他的采访命名为《处处无家处处家》,还配了一张他双手摊开显得有些清白无奈的照片,他觉得这题目这照片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状态表现得极为贴切。

  人生中三次“非理性”选择

  大学毕业前夕,正值“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的第一年,李稻葵和经管学院其它6位同学外加计算机系的一名同学代表清华参加考试,全部被录取,当时全国唯有清华取得这样的成绩。获得第二名的李稻葵被邹教授推荐申请哈佛的留学资格。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吴迎秋向李稻葵颁发年度评测专家聘

  由于是第一年,一切都进行的较晚,错过了申请截止期,恰逢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来北京,对李稻葵说:你先来做我们的访问学者吧,第二年我推荐你读书。于是21岁的李稻葵带着求学梦远渡重洋。离开祖国的那天,他记得很清楚―1985年9月13日,一个星期五。由此也开始了他海外求学的漫漫生涯。

  由于当时访问学者年龄普遍偏大,人们都惯称他们为“老访”,李稻葵可谓当时哈佛校园里最年轻的“老访”。在哈佛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后,1986年李稻葵正式入哈佛经济系攻读博士,从师艾里克.马斯金,安德烈.史莱法,以及亚诺什.科尔耐,主修经济理论,公司金融和比较经济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

  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李稻葵等寰球年度车评测专家用12个小时对所有产品进行细致评分

  在随即开始的工作历程中,李稻葵称自己有三次“非理性”选择,他说这和经济学人理性选择的特性是截然相悖的。

  从哈佛毕业后,纽约大学商学院的金融系和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同时向他发出了助理教授的邀请。金融系的工资比经济系整整高出一倍,而且纽约大学的金融系水平不错,当时自称全美排名第四,隔壁就是华尔街,与当时的美国股票市场(American Stock Exchange)隔楼相望。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所在,他选择了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他称这是第一次“非理性”选择,他违背了经济学收入极大化的原则。

  2015寰球汽车年度评测阵容

  第二次是1999年离开美国,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他的这一选择感到不理解。当时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诚心邀他加盟,许与终身教职,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他认为科大有非常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是边缘性的,而在香港研究中国经济却是主流。李稻葵在香港科大呆了五年,这五年他过得非常愉快,对科大总是心存感激。

  第三次是二十年后再回清华,很多人对此也有疑问。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清华的待遇无疑与科大有一定的差距。但他认为能回来是一种福气。中国内地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里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可能成为世界学术圈的主流话题,有可能是领跑者。换句话来说,势在中国!认识到这一点,李稻葵说,尽管自己可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难,但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兴趣多样 尤爱汽车音乐和体育

  一直以来,李稻葵认为自己是个认真的学者,但不是一流学者,因为不具备一流学者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专注。他自认为是个功名心不重的人,而且兴趣很分散。除了他热衷的经济学,还有三大热爱:汽车、体育和音乐。

  在测评场地,李稻葵对每一款试驾车的外观、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对车的衷爱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国外二十来年,他一共拥有过30多辆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逛的就是汽车市场。刚到哈佛不到3个月,就花50美元从室友(现在已是世界有名的控制论方面的专家龚维博教授)那儿买了一个破旧不堪的福特小牛(Ford Maverick),该车的原车主是哈佛的何毓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他的手里,这破车竟被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一次他把车停在哈佛应用科学系后面,被何教授看见了,这个哈佛的教授惊呼:“这是谁干得?这个人了不起,我要见这个人,雇他给我修车。”

  李稻葵每天接送孩子对他来说也很有挑战性,他对自己的驾车和泊车技术很自信,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搞了“改革”, 从开车变成了骑车带孩子上下学, 每当在红绿灯间鱼游自如, 超过一辆辆缓缓蠕行的汽车,他会油然产生一种开超级跑车的感觉。

  李稻葵对每一款试驾车的动力逐一测试

  他还喜欢体育,尤其是篮球,在哈佛时,常常买5美元的学生票,去波士顿花园球馆看球星们的比赛,对当时的球星包括Larry Bird,Kevin McHale,Robert Parish如数家珍。每星期打两次球,几十年如一日,篮球场上结交了不少好友。现在清华北大回国人员中,就有一大帮是那时的球友,现在见面,还是以问讯球艺寒暄。大学时期他也喜欢田径,喜欢琢磨短跑,研究怎么跑怎么练能速度更快。很多人不理解做这些事的原动力是什么,他的解释是学会了一件事本身就是回报,他说一种技能从不会到会是一件让人很兴奋的事。

  他还喜欢音乐和戏剧,小时候父亲从江西干校转到四川工作,和一帮文艺界老同学恢复了联系,经常有人送票,他就常常去看演出,看完了还不够,还经常和爸爸讨论“这个编剧怎么样,导演水平如何,假如我来重新做,会怎么干”之类的问题。多年的国外生活,他的一大收获就是养成了欣赏严肃西方音乐的习惯,专门旁听哈佛音乐系本科生的课,学会了下午5点钟到波士顿交响乐厅排队买当晚演出的票价为5美元的学生票;每到一个大城市,喜欢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厅听一场演出,几年下来对各个乐队的特点以及音乐厅的效果甚至是音乐厅的最佳音响效果点略有心得。

  李稻葵将试驾心得心得体会及时记录在手中的笔记本上

  这种热情好象与他对经济学的态度如出一辙,却是存在和释放于差异性如此之大的领域里,让人惊讶的同时,又多多少少对他生出几分亲切。

  人生至此,更多得益于机缘、良师与益友

  每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李稻葵觉得自己最幸运的是,周围总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影响并扶助着他。大学时代的一大批清华老师,让自己受益匪浅,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许多老师还在学院任教,能有机会回母校和自己的老师作同事,是一个学生莫大的福分。大学时代同学间的影响,也收获匪浅。出国后更是如此,他结识了一大批目前在经济学界非常活跃的人物。如樊纲,在哈佛时他们日日为伴,一起读书,一起买车,卖车,修车,樊纲看问题有非常独特的眼光,文笔也了得,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说都值得他学习和敬仰。

  清华和哈佛双料同学胡祖六,有湖南人的气派,大手笔,要做就做最好,待人接物显出领袖风范,让他很受启发。哈佛同学,清华校友钱颖一,极其有逻辑性,做事严谨认真,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的一清二楚,“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刚到哈佛时的室友王一江,举重若轻,讲究直觉,悟性极强,什么事觉得勉强他一定不做,各方面想的透彻清楚了才采取行动,从不蛮干,常被称为“超级理性”。哈佛同学、多年的合作伙伴白重恩,数学家的思维非常严谨仔细,凡事总有独到见解。“这些人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他由衷地说“每个人都是好几本精彩的书”,值得好好读下去。一些帮助过他成长的良师,也使他终身感激不尽。

  李稻葵为年度车型大奖投出自己的选票

  李稻葵称自己没有突出的过人之处,唯一的特点就是乐于学习,不疲于学习。

  自始至终,李稻葵给人的感觉全部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个体,平常的好象逢年过节一位至亲。但是在这个已经不流行谈论并抒发理想的年代里,他又以这样一种平和隐秘的姿态让人感到,他的成功正是在平凡的激情与平和隐秘的理想坚持中获得。

  “一个经济学者,应该把理性献给社会,把激情留给自己。我们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情绪起伏不定,可以大悲大喜,可以欣赏浪漫主义的音乐,以宣泄激情,以平复悲怨,但是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 中国的经济学界需要这样的声音和风范,而非情绪化的炒作。”李稻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