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相关媒体

万向收购菲斯科多是出于战略考虑

2014-02-24 15:48出处:张欣 [原创]责编:赵颖
        回顾之前,也有个港资收购萨博电动车的事,但是在收购以后,港资的市场是不大的,如果后进不了内地市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泽楷这次竞拍也是一样的,现在的价格已经高了很多,虽然跟对方只差10万美金,但总金额跟原来相比已经溢价很多了,所以他考虑到即便港资拿到手后如果不能做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适当的放弃可能也是个正确的选择。

        现在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在中国内地,政策制造还是很挣钱的,至少从资本的角度讲,它是超过可预期收益的。万向也一直想进入整车领域,只不过介于现在国家的有关限制,它没法进来,传统汽车比如汽油柴油它进不来,它只能剑走偏锋,从新能源进,但新能源有个认同的问题,像主流车企,东风一汽比亚迪都在发展新能源,有纯电动的,也有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的。万向的话,原来是收购了美国的A123,这么一个做电池组的公司,等于是有了基础,它本身起家又是汽车零部件,而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够把整车资质拿到,但能不能进中国还要再看。

        现在在美国的角度看万向已经是走出了第一步,因为在那边没有那么多严格管制,即使现在收购成功了,未来能不能发展起来还是有个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在美国那里也有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比它收购的这家名气要大得多。有很多美国新能源车企都倒在了盈利之前,因为筹资筹不到只能卖掉。那么万向接手以后能不能扭转这个局面,还不一定,因为主流的还是传统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这种能不能竞争的过传统燃料或者混合动力的,这个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万向国产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它需要考虑如何国产,如果是以亏本的方式做,能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是在内地建个厂,做个纯电动的,从目前来看可能生存条件不具备,比如比亚迪,虽然一直在高调宣传它的新能源汽车,但它真正的主流的盈利还是靠传统车。新能源这块,虽然还是有补贴,但要看到补贴的趋势是在减少,只不过这次由于高层的干预,减少的幅度降低了。虽然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但从国家财政的角度讲,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全背,背不动。而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开发一个新产品肯定是要以老养新,如果把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给的补贴上是没有前途的。

        任何一个产品想要卖出去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以前奥克斯(空调公司)收购了沈阳的黑豹,也做了车,也卖出去了,后来这个公司倒闭了,消费者维权就发生问题了,现在也是同样的,万向现在生产的车打着菲斯科的牌子或者是换个牌子,包括特斯拉进来中国,卖出去车之后那些后续的服务能不能保障,这也是消费者会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传闻说有些名人一口气买了很多辆特斯拉,但买了以后怎么用,如果是钱多可以作为贡品放在那,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他能不能接受买了不能用,这点确实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关键的问题。

        未来如果只卖少量的车肯定做得到,总有人为了好奇或者博个名头去买,但最根本的还是那个整车生产的资质,因为传统的它(万向)进不去,只能走新能源的渠道,介入到整车制造的领域。新能源车和传统汽车除了动力系统有所差异,其他都是一样的,假如说你现在允许我做新能源,以后万一说不行,我可以改成传统车,这个是不能限制的,所以从战略角度可能是有这个考虑,这也是它愿意投钱去做这个事的原因。回顾之前,也有个港资收购萨博电动车的事,但是在收购以后,港资的市场是不大的,如果后进不了内地市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泽楷这次竞拍也是一样的,现在的价格已经高了很多,虽然跟对方只差10万美金,但总金额跟原来相比已经溢价很多了,所以他考虑到即便港资拿到手后如果不能做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适当的放弃可能也是个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万向收购菲斯科多是出于战略考虑

2014-02-24 出处:张欣 [原创] 责编:赵颖

        回顾之前,也有个港资收购萨博电动车的事,但是在收购以后,港资的市场是不大的,如果后进不了内地市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泽楷这次竞拍也是一样的,现在的价格已经高了很多,虽然跟对方只差10万美金,但总金额跟原来相比已经溢价很多了,所以他考虑到即便港资拿到手后如果不能做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适当的放弃可能也是个正确的选择。

        现在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在中国内地,政策制造还是很挣钱的,至少从资本的角度讲,它是超过可预期收益的。万向也一直想进入整车领域,只不过介于现在国家的有关限制,它没法进来,传统汽车比如汽油柴油它进不来,它只能剑走偏锋,从新能源进,但新能源有个认同的问题,像主流车企,东风一汽比亚迪都在发展新能源,有纯电动的,也有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的。万向的话,原来是收购了美国的A123,这么一个做电池组的公司,等于是有了基础,它本身起家又是汽车零部件,而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够把整车资质拿到,但能不能进中国还要再看。

        现在在美国的角度看万向已经是走出了第一步,因为在那边没有那么多严格管制,即使现在收购成功了,未来能不能发展起来还是有个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在美国那里也有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比它收购的这家名气要大得多。有很多美国新能源车企都倒在了盈利之前,因为筹资筹不到只能卖掉。那么万向接手以后能不能扭转这个局面,还不一定,因为主流的还是传统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这种能不能竞争的过传统燃料或者混合动力的,这个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万向国产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它需要考虑如何国产,如果是以亏本的方式做,能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是在内地建个厂,做个纯电动的,从目前来看可能生存条件不具备,比如比亚迪,虽然一直在高调宣传它的新能源汽车,但它真正的主流的盈利还是靠传统车。新能源这块,虽然还是有补贴,但要看到补贴的趋势是在减少,只不过这次由于高层的干预,减少的幅度降低了。虽然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但从国家财政的角度讲,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全背,背不动。而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开发一个新产品肯定是要以老养新,如果把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给的补贴上是没有前途的。

        任何一个产品想要卖出去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以前奥克斯(空调公司)收购了沈阳的黑豹,也做了车,也卖出去了,后来这个公司倒闭了,消费者维权就发生问题了,现在也是同样的,万向现在生产的车打着菲斯科的牌子或者是换个牌子,包括特斯拉进来中国,卖出去车之后那些后续的服务能不能保障,这也是消费者会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传闻说有些名人一口气买了很多辆特斯拉,但买了以后怎么用,如果是钱多可以作为贡品放在那,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他能不能接受买了不能用,这点确实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关键的问题。

        未来如果只卖少量的车肯定做得到,总有人为了好奇或者博个名头去买,但最根本的还是那个整车生产的资质,因为传统的它(万向)进不去,只能走新能源的渠道,介入到整车制造的领域。新能源车和传统汽车除了动力系统有所差异,其他都是一样的,假如说你现在允许我做新能源,以后万一说不行,我可以改成传统车,这个是不能限制的,所以从战略角度可能是有这个考虑,这也是它愿意投钱去做这个事的原因。回顾之前,也有个港资收购萨博电动车的事,但是在收购以后,港资的市场是不大的,如果后进不了内地市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泽楷这次竞拍也是一样的,现在的价格已经高了很多,虽然跟对方只差10万美金,但总金额跟原来相比已经溢价很多了,所以他考虑到即便港资拿到手后如果不能做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适当的放弃可能也是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