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经销商专栏 > 正文

汽车市场需求减弱 汽车库存再亮红灯

2015-12-17 09:21出处:V讯网 [转载]责编:刘天鸣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以下简称“流通协会”)近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继10月份小幅回落之后,11月份的国内汽车库存预警指数又出现大幅攀升,达到61.8%,环比上升7.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仍处于警戒线以上,经销商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2015年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车企正为完成全年销量目标进行最后冲刺。为了冲量,每到年底车企都会向经销商压库。其结果往往是汽车厂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而经销商却被过高的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业内人士指出,须“警惕厂商矛盾再度激化”。

  需求减弱库存压力增大

  实际上,今年初以来库存预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除8月份外,其余月份均高于警戒线(50%)水平,今年3月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达到67.5%。流通协会发布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是由市场总需求量、平均日销量、从业人员、经营状况及库存5个分指数综合得出的。库存预警指数越高,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越低,库存压力越大,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和资金风险也越大。

  据悉,在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下,10月份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曾得到集中释放,经销商库存有所下降。因此,10月份国内汽车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出现环比下降。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的大幅攀升与市场需求指数的大幅下降有着直接关系。11月,市场总需求指数为43.9%,环比下降11.3个百分点。调查反馈的结果显示,经销商认为总需求量“增长”的比率由上月的37.0%降至31.4%;认为总需求“基本持平”的比率从39.9%下降至38.1%;认为总需求量“下降”的比率从23.1%升至30.5%。

  警惕厂商矛盾再度激化

  随着车企在年底冲量,汽车经销商库存压力较大,因此流通协会建议,经销商应对市场保持理性判断,合理调控库存量,减少因库存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而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则特别提醒汽车生产企业,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不要为了年底冲任务而向经销商压货,从而把库存转嫁给经销商。据悉,去年底国内一些生产厂家就曾因此与经销商形成了紧张局面。

  2014年底,经销商与汽车企业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同品牌经销商集中退网、库存过高至经销商严重亏损、宝马经销商联名上书要求补偿等一系列事件轮番上演。为此,流通协会还向工信部、商务部递交了《关于汽车流通环节经销商库存高企、引发大面积亏损的报告》,呼吁业界高度重视经销商库存高企状况及生存环境。

  “2014年厂商矛盾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经销商不赚钱了。”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以下简称“商会”)秘书长朱孔源认为,“经销商库存高了,很多问题都出现了,比如价格倒挂、利润下滑。”商会今年8月曾发布了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5个品牌中,经销商库存水平普遍较高,存在价格倒挂的车型数量占在售车型数量的平均比率为56%,有60%的经销商已经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经销商利润结构已经出现失衡。商会对上半年我国汽车经销商经营状况的调查也显示,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

  汽车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如果经销商的库存达到极限,必然对车企和经销商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在向经销商压库冲量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警惕类似去年底企业与经销商间的矛盾激化再次重演。

责任编辑:刘天鸣 

汽车市场需求减弱 汽车库存再亮红灯

2015-12-17 出处:V讯网 [转载] 责编:刘天鸣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以下简称“流通协会”)近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继10月份小幅回落之后,11月份的国内汽车库存预警指数又出现大幅攀升,达到61.8%,环比上升7.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仍处于警戒线以上,经销商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2015年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车企正为完成全年销量目标进行最后冲刺。为了冲量,每到年底车企都会向经销商压库。其结果往往是汽车厂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而经销商却被过高的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业内人士指出,须“警惕厂商矛盾再度激化”。

  需求减弱库存压力增大

  实际上,今年初以来库存预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除8月份外,其余月份均高于警戒线(50%)水平,今年3月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达到67.5%。流通协会发布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是由市场总需求量、平均日销量、从业人员、经营状况及库存5个分指数综合得出的。库存预警指数越高,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越低,库存压力越大,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和资金风险也越大。

  据悉,在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下,10月份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曾得到集中释放,经销商库存有所下降。因此,10月份国内汽车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出现环比下降。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的大幅攀升与市场需求指数的大幅下降有着直接关系。11月,市场总需求指数为43.9%,环比下降11.3个百分点。调查反馈的结果显示,经销商认为总需求量“增长”的比率由上月的37.0%降至31.4%;认为总需求“基本持平”的比率从39.9%下降至38.1%;认为总需求量“下降”的比率从23.1%升至30.5%。

  警惕厂商矛盾再度激化

  随着车企在年底冲量,汽车经销商库存压力较大,因此流通协会建议,经销商应对市场保持理性判断,合理调控库存量,减少因库存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而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则特别提醒汽车生产企业,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不要为了年底冲任务而向经销商压货,从而把库存转嫁给经销商。据悉,去年底国内一些生产厂家就曾因此与经销商形成了紧张局面。

  2014年底,经销商与汽车企业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同品牌经销商集中退网、库存过高至经销商严重亏损、宝马经销商联名上书要求补偿等一系列事件轮番上演。为此,流通协会还向工信部、商务部递交了《关于汽车流通环节经销商库存高企、引发大面积亏损的报告》,呼吁业界高度重视经销商库存高企状况及生存环境。

  “2014年厂商矛盾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经销商不赚钱了。”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以下简称“商会”)秘书长朱孔源认为,“经销商库存高了,很多问题都出现了,比如价格倒挂、利润下滑。”商会今年8月曾发布了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5个品牌中,经销商库存水平普遍较高,存在价格倒挂的车型数量占在售车型数量的平均比率为56%,有60%的经销商已经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经销商利润结构已经出现失衡。商会对上半年我国汽车经销商经营状况的调查也显示,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

  汽车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如果经销商的库存达到极限,必然对车企和经销商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在向经销商压库冲量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警惕类似去年底企业与经销商间的矛盾激化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