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的研究报告,披露了北京地区雾霾的真实情况,汽车尾气排放所占比例并没有此前“渲染”的超乎想象的高。
报告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来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其中,机动车和垃圾焚烧贡献为4%的结论引发了高度关注。此前,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北京雾霾天气从影响来看,机动车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调查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别,令人大跌眼镜。而正是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的重要“元凶”的观点,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机动车摇号)和《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等政策,都将限制机动车作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政策出台的重要依据。
如今,调查结果的大相径庭,使人们开始怀疑当前的治理方向是否存在问题,汽车尾气排放是否是PM2.5来源的最大贡献者?
虽然存在争议,但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此前3年的时间里,已被认定为PM2.5来源的最重要“元凶”。而且据此,多城市的限制机动车购买和使用的地方政策不断出台。
在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是刻不容缓的,但要找准“症结”所在,汽车尾气不应成为PM2.5“唯一”的原罪。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防治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并没有从限制政策入手,而是用更高的法规要求,强化技术升级,不断提高的排放标准和燃油消耗标准,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好了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