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争夺智能交通:七年抗战才刚刚开始(2)

2013-12-25 09:22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责编:陈冬菊

        七年后见分晓

        不过,汽车公司和谷歌这样的插班生,仍然有很大的思维观念冲突——多数汽车企业对无人驾驶的研究是基于科研需要,希望20-30年后再投入市场,他们不希望革自己的命。但谷歌主导的IT公司有夺取汽车智能化主导权的野心,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保守,合作进展太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IT厂商都爱谈信息娱乐交互系统,同时推着汽车公司往前走;而汽车公司这几年一直把心思放在智能驾驶安全辅助技术上,即使技术过剩也乐此不疲。

    目前该领域最新的课题是“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在高速公路上堵车驾驶员精力的不集中经常会造成事故的发生,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已经普及摄像头、中距雷达、长距离雷达等组成的驾驶预警辅助功能。

    这完全是两种思维的摩擦。

    2004年沃尔沃就推出了全球首款盲点信息系统BLIS,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不少豪华车上。最近两年,盲点信息系统已经大量普及到中高级车上,比如本田今年推出的新一代雅阁。

    电子化的介入颠覆了传统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概念,超出了机械领域安全的边界。今年7月,沃尔沃发布“免碰撞技术”,包括夜间行人侦探技术、动物侦测技术、路缘已经障碍物侦测等技术。

    比亚迪今年推出的新车型思锐就搭载了HUD夜视系统、遥控驾驶技术、语音控制系统、定速巡航系统、比iPad更大的中控台电容触摸屏、电子钥匙、云服务,包括远程启动发动机和空调、远程解锁及上锁车辆、远程定位车辆位置和远程车辆运行状况等等。

    这些以安全为应用点的技术未来将集合成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包括:自动泊车——可以平行停车也可以垂直倒车,自适应巡航系统和行车安全预警系统。

    不过,目前的技术仍需要市场的验证,日产的前瞻性研发人员曾开发出自动变道系统,并搭载在新骐达上,但当这种技术引入国内时,东风日产要求剔除。因为根据系统规则,当与前车距离接近1米时,系统会自动刹车。在国内拥堵的城市道路上,驾驶员习惯“抢道”,根本无法应用。

    本田也开发了自动刹车系统和危机变道系统,但只把自动刹车系统应用到了新一代雅阁上,当行车路线上的障碍物被检测到时,系统会根据不同的距离,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做出声音预警、安全带震动提醒和强制刹车三个自动措施。

    实景效果不理想,让汽车厂商不敢放松投入。本田研究院的研发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大部分车企正在研发的技术包括智能全自动停车系统、带辅助转向功能的自适应巡航系统和车间互联网系统。

    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沃尔沃、比亚迪,他们都认为,无人驾驶时代远比IT企业预想的要来得慢,而且驾驶员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可能远远超过IT思维的预想。即使技术上已经很安全,但要打消车主对于自行转动方向盘的不信任,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看起来是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但是这些汽车厂商内心真实的想法是:通过辅助安全来迎合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在IT企业占主导的出行解决方案上,尽量拖延商业化的到来。

    但是智能安全辅助功能研究已经很成熟,客观上为无人驾驶搭好了基础技术平台,而且接下来一两年汽车厂商的研究重点是,车辆低速跟随和远程控制商业化,这个领域是汽车企业和IT巨头争夺无人驾驶为特征的个人智能交通的临界点。来自专业机构的分析,这个时间点会在2020年出现。

责任编辑:陈冬菊 
V讯网

争夺智能交通:七年抗战才刚刚开始(2)

2013-12-25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 责编:陈冬菊

        七年后见分晓

        不过,汽车公司和谷歌这样的插班生,仍然有很大的思维观念冲突——多数汽车企业对无人驾驶的研究是基于科研需要,希望20-30年后再投入市场,他们不希望革自己的命。但谷歌主导的IT公司有夺取汽车智能化主导权的野心,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保守,合作进展太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IT厂商都爱谈信息娱乐交互系统,同时推着汽车公司往前走;而汽车公司这几年一直把心思放在智能驾驶安全辅助技术上,即使技术过剩也乐此不疲。

    目前该领域最新的课题是“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在高速公路上堵车驾驶员精力的不集中经常会造成事故的发生,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已经普及摄像头、中距雷达、长距离雷达等组成的驾驶预警辅助功能。

    这完全是两种思维的摩擦。

    2004年沃尔沃就推出了全球首款盲点信息系统BLIS,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不少豪华车上。最近两年,盲点信息系统已经大量普及到中高级车上,比如本田今年推出的新一代雅阁。

    电子化的介入颠覆了传统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概念,超出了机械领域安全的边界。今年7月,沃尔沃发布“免碰撞技术”,包括夜间行人侦探技术、动物侦测技术、路缘已经障碍物侦测等技术。

    比亚迪今年推出的新车型思锐就搭载了HUD夜视系统、遥控驾驶技术、语音控制系统、定速巡航系统、比iPad更大的中控台电容触摸屏、电子钥匙、云服务,包括远程启动发动机和空调、远程解锁及上锁车辆、远程定位车辆位置和远程车辆运行状况等等。

    这些以安全为应用点的技术未来将集合成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包括:自动泊车——可以平行停车也可以垂直倒车,自适应巡航系统和行车安全预警系统。

    不过,目前的技术仍需要市场的验证,日产的前瞻性研发人员曾开发出自动变道系统,并搭载在新骐达上,但当这种技术引入国内时,东风日产要求剔除。因为根据系统规则,当与前车距离接近1米时,系统会自动刹车。在国内拥堵的城市道路上,驾驶员习惯“抢道”,根本无法应用。

    本田也开发了自动刹车系统和危机变道系统,但只把自动刹车系统应用到了新一代雅阁上,当行车路线上的障碍物被检测到时,系统会根据不同的距离,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做出声音预警、安全带震动提醒和强制刹车三个自动措施。

    实景效果不理想,让汽车厂商不敢放松投入。本田研究院的研发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大部分车企正在研发的技术包括智能全自动停车系统、带辅助转向功能的自适应巡航系统和车间互联网系统。

    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沃尔沃、比亚迪,他们都认为,无人驾驶时代远比IT企业预想的要来得慢,而且驾驶员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可能远远超过IT思维的预想。即使技术上已经很安全,但要打消车主对于自行转动方向盘的不信任,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看起来是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但是这些汽车厂商内心真实的想法是:通过辅助安全来迎合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在IT企业占主导的出行解决方案上,尽量拖延商业化的到来。

    但是智能安全辅助功能研究已经很成熟,客观上为无人驾驶搭好了基础技术平台,而且接下来一两年汽车厂商的研究重点是,车辆低速跟随和远程控制商业化,这个领域是汽车企业和IT巨头争夺无人驾驶为特征的个人智能交通的临界点。来自专业机构的分析,这个时间点会在2020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