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北京东方基业汽车城里一处已经关门的上海大众4S店,门口巨大的上海大众标识依然吸引着看车者不断前来,但当他们发现这家店已经关张,立刻掉头而去,这群奔着大众VW品牌车型而来的顾客,并不愿为店面外停放的大片斯柯达品牌新车停留片刻。
和汽车城里靠近路边、显眼热闹的几家其他合资品牌4S店相比,这里的唯一一家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4S店位置略嫌偏僻,人气也明显不如其他几家店。空旷的店里速派优惠3万的标识异常醒目,等待顾客上门的销售们则有些百无聊赖。
这样的对比,正是斯柯达品牌眼下在华境况的一个缩影,这个来自捷克的百年汽车品牌,七年前曾带着“大众小弟”的标签进入中国,并在入华最初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样又因这一标签失去自身品牌特色、持续活在大众品牌的阴影之下,销量连续几年徘徊在20万辆左右。“我们不是大众的小弟,而是一个独立的品牌,在斯柯达品牌推广方面,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明确、更加清晰的策略。”日前,斯柯达汽车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打出了品牌独立运动的旗号。范安德透露,已就斯柯达品牌和营销独立与上海大众方面进行了洽谈。
这位曾带领大众在华实现华丽转身、管理强硬的领导人,自2010年执掌斯柯达全球后就力主斯柯达在华独立。在斯柯达中国无法支撑这一设想后,范安德正在考虑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与上海大众联手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通过独立的销售公司来保证斯柯达的全球战略、品牌特色在华得到更好的贯彻与体现。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范安德的上述设想正遭遇种种现实掣肘。由于在技术上无法摆脱大众“脐带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难题已经摆在两个“兄弟品牌”面前,如果斯柯达品牌做不到差异化,绝大多数要面子的中国消费者不会为了“贪小便宜”选择斯柯达。
此外,斯柯达与上海大众现有的合作架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范安德的设想。比如,在海外独立运营的斯柯达汽车,只是交由上海大众工厂代工生产并销售,双方并没有资本层面的联姻。在后者只负责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下,谁来为斯柯达做品牌永远是一道无解题。
“小弟”长不大
今年一季度,斯柯达全球共销售24.72万辆辆,同比增长 12.1%。对于斯柯达而言,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公司一季度收入同比大增23.7%,达到近30亿欧元(29.86亿欧元),创下新纪录。
与其他品牌全球业绩大增往往有中国市场的鼎力支撑不同,斯柯达一季度在华表现并不抢眼,甚至在5月4日斯柯达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中,都未提及中国市场的表现。较早前披露的信息显示,斯柯达一季度在华销售6.2万辆,同比上涨7.5%。
无论是和一季度大众在华14%的增长相比,还是和中国乘用车市场一季度10.09%的增长相比,斯柯达一季度在华表现都不抢眼。即便如此,和斯柯达自己过去几年的表现相比,已经有所进步。从2011年到2013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仅从22万辆增长到23.12万辆,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长率。
产品少、更新缓慢被认为是斯柯达在华销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斯柯达)产品更新都是在大众后面,先期导入的三款国产车后续更新少,竞争力不足。”一位同时代理大众斯柯达品牌的上海大众经销商认为,“最关键是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比拼不过大众,与日系、韩系品牌相比时,又缺乏自己的特色。厂家在品牌打造上投入不够。”
除了产品,还有品牌方面的弱势。“斯柯达略低于大众的定位,在大众品牌产品主要集中于中高端时能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随着近几年大众品牌产品不断下探,产品与定价与大众都过于接近的斯柯达就没什么优势,真正喜欢德系车的消费者很少会为了省几千块钱放弃大众转投斯柯达。”
而这些又都与斯柯达在华的定位瓶颈有关。作为大众集团旗下一个子品牌,斯柯达借助大众在华多年的体系与资源快速打开市场,但无论在大众中国还是上海大众,它都没有股权,斯柯达作为依附者“寄人篱下”的角色,注定其享有的资源与体系支持要逊于大众品牌。
据一位曾效力于斯柯达品牌的人士私下透露,产能倾斜只是很小一方面,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战略决策,依附于大众体系的斯柯达方方面面都不自主。“在上海大众没有任何股份,斯柯达的利益肯定不会排在第一位,而且打造品牌合资公司只是配合,需要更高层面考虑安排,但在大众中国内斯柯达的话语权又有限。”
2014-05-12 出处:经济观察报 [转载] 责编:赵颖
5月6日下午,北京东方基业汽车城里一处已经关门的上海大众4S店,门口巨大的上海大众标识依然吸引着看车者不断前来,但当他们发现这家店已经关张,立刻掉头而去,这群奔着大众VW品牌车型而来的顾客,并不愿为店面外停放的大片斯柯达品牌新车停留片刻。
和汽车城里靠近路边、显眼热闹的几家其他合资品牌4S店相比,这里的唯一一家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4S店位置略嫌偏僻,人气也明显不如其他几家店。空旷的店里速派优惠3万的标识异常醒目,等待顾客上门的销售们则有些百无聊赖。
这样的对比,正是斯柯达品牌眼下在华境况的一个缩影,这个来自捷克的百年汽车品牌,七年前曾带着“大众小弟”的标签进入中国,并在入华最初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样又因这一标签失去自身品牌特色、持续活在大众品牌的阴影之下,销量连续几年徘徊在20万辆左右。“我们不是大众的小弟,而是一个独立的品牌,在斯柯达品牌推广方面,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明确、更加清晰的策略。”日前,斯柯达汽车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打出了品牌独立运动的旗号。范安德透露,已就斯柯达品牌和营销独立与上海大众方面进行了洽谈。
这位曾带领大众在华实现华丽转身、管理强硬的领导人,自2010年执掌斯柯达全球后就力主斯柯达在华独立。在斯柯达中国无法支撑这一设想后,范安德正在考虑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与上海大众联手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通过独立的销售公司来保证斯柯达的全球战略、品牌特色在华得到更好的贯彻与体现。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范安德的上述设想正遭遇种种现实掣肘。由于在技术上无法摆脱大众“脐带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难题已经摆在两个“兄弟品牌”面前,如果斯柯达品牌做不到差异化,绝大多数要面子的中国消费者不会为了“贪小便宜”选择斯柯达。
此外,斯柯达与上海大众现有的合作架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范安德的设想。比如,在海外独立运营的斯柯达汽车,只是交由上海大众工厂代工生产并销售,双方并没有资本层面的联姻。在后者只负责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下,谁来为斯柯达做品牌永远是一道无解题。
“小弟”长不大
今年一季度,斯柯达全球共销售24.72万辆辆,同比增长 12.1%。对于斯柯达而言,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公司一季度收入同比大增23.7%,达到近30亿欧元(29.86亿欧元),创下新纪录。
与其他品牌全球业绩大增往往有中国市场的鼎力支撑不同,斯柯达一季度在华表现并不抢眼,甚至在5月4日斯柯达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中,都未提及中国市场的表现。较早前披露的信息显示,斯柯达一季度在华销售6.2万辆,同比上涨7.5%。
无论是和一季度大众在华14%的增长相比,还是和中国乘用车市场一季度10.09%的增长相比,斯柯达一季度在华表现都不抢眼。即便如此,和斯柯达自己过去几年的表现相比,已经有所进步。从2011年到2013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仅从22万辆增长到23.12万辆,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长率。
产品少、更新缓慢被认为是斯柯达在华销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斯柯达)产品更新都是在大众后面,先期导入的三款国产车后续更新少,竞争力不足。”一位同时代理大众斯柯达品牌的上海大众经销商认为,“最关键是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比拼不过大众,与日系、韩系品牌相比时,又缺乏自己的特色。厂家在品牌打造上投入不够。”
除了产品,还有品牌方面的弱势。“斯柯达略低于大众的定位,在大众品牌产品主要集中于中高端时能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随着近几年大众品牌产品不断下探,产品与定价与大众都过于接近的斯柯达就没什么优势,真正喜欢德系车的消费者很少会为了省几千块钱放弃大众转投斯柯达。”
而这些又都与斯柯达在华的定位瓶颈有关。作为大众集团旗下一个子品牌,斯柯达借助大众在华多年的体系与资源快速打开市场,但无论在大众中国还是上海大众,它都没有股权,斯柯达作为依附者“寄人篱下”的角色,注定其享有的资源与体系支持要逊于大众品牌。
据一位曾效力于斯柯达品牌的人士私下透露,产能倾斜只是很小一方面,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战略决策,依附于大众体系的斯柯达方方面面都不自主。“在上海大众没有任何股份,斯柯达的利益肯定不会排在第一位,而且打造品牌合资公司只是配合,需要更高层面考虑安排,但在大众中国内斯柯达的话语权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