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沃尔沃国产获批为何引发取消准入期待

2013-08-26 11:32出处:宏常非 [转载]责编:赵颖

        沃尔沃中国本土化生产项目获得国家准入审批的消息,这几天成了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焦点之一。沃尔沃汽车集团8月23日宣布,其在中国的国产化工业布局已经正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这一布局包括在大庆、成都建立整车制造基地、张家口建立发动机制造基地、上海建立中国研发基地。几箭齐发的态势,将沃尔沃国产项目在长期压抑后产生的报复性“急行军”展露无遗。

        企业等待准入审批的漫长期限,成为引爆舆论热点的宣泄口,而舆论沿波讨源的焦点,却出人意料地并未放在对沃尔沃身份的认定之上,而是直指造成沃尔沃项目严重迟滞的表面障碍——汽车产业准入管理。从这几天网友们集中迸发出来的情绪看,被推上舆论烤架的汽车产业准入管理制度,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取消!

       具有戏剧性的是,把沃尔沃获批当成反对汽车准入管理制度新的契机,似乎找错了源头。以沃尔沃的能力资质,准入管理中所需要“通过”的内容,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区区准入管理,应该不是沃尔沃乘用车国产项目迟迟未能获批的核心原因。

        撇开真正的原因不谈,这个舆情格局所展示的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显然,对沃尔沃项目获批滞后的批评,只是表象;对汽车产业管理政策滞后或者无效的指责,才是真相。

        确实,“取消论”有着明明白白的现实基础:一方面,绝大多数汽车先进国家,都是由企业自主决定进入和退出,政府只管产品合不合格,不干涉企业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当前正大张旗鼓地削减各类不必要的行政性审批,消除非市场性效率障碍。乘中国的东风效外国之典故,看起来顺理成章。

        当然,汽车行业准入管理之“过”,不仅仅只是拖延了沃尔沃项目一例。从目前情况来看,其核心“污点”在于:其宏观层面的效率追求恰恰是微观层次效率低下的始作俑者。

        按照《汽车产业管理政策》的规定,政府部门依据产业管理政策和国家认证认可条例建立统一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管理本应该要做到责权分明、程序公开、操作方便、易于社会监督。然而,耳目昭彰的事实却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一则,程序并不完全公开,导致有的项目让人感觉审批很快、有的项目审批很慢,个中原因,没有人跟公众有什么透明交代;二则,准入管理操作并不方便,给许多企业的感觉是,该项管理不仅不方便,其中有不少审批项目甚至重复繁琐,造成劳民伤财;三则,社会监督一说,仅仅聊备一格、有此一说而已,大家可以监督、可以有意见、可以反映,可似乎更多的是监督了、有意见了、反映了也没用……如此等等权责不全明、程序不全公开、操作并不方便、社会监督聊胜于无的不堪实情,才是准入管理政策遭人诟病甚至叫停的原因。

        从政策初衷角度看,政府管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府管理,都不是“0”和“1”之间的选择题。事业发展,目标总是多样的,政策需要维护的利益也是多元的。因此,对准入管理,是简单地持“取消论”,还是重新审视后不断完善,后者应该是更符合事物发展历史规律的选择。毕竟,在中国汽车产品管理法规滞后、汽车消费者维权艰难的现实语境下,在各地都追求汽车产业GDP、各方资本都想挤入汽车业的资本霸权里,堵住非法拼装、拦截非理性过剩,准入管理还有未竟的历史责任。

        沃尔沃项目获批引发的对汽车产业准入管理的“倒戈一击”,以一种独特方式提醒我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速弥补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的疏漏和过时之处,加力探索符合中国汽车产业现实状况又有前瞻性的管理体系,不仅让沃尔沃“迟到”之类的现象不再发生,而且让所有汽车企业都能够感受到必要性、科学性、公平性。

责任编辑:赵颖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