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合资股比限制政策,不管如何,终将成为过去。但是,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放开?到底应该如何放开?以及合资股比限制政策放开对于中国自主品牌到底有什么性质的影响或者冲击?一直成为汽车产业争论不休的话题。
而且,一些人直指合资股比限制政策是自主品牌长期积弱的罪魁祸首,但是,如果此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是否就应该表示说:合作股比限制政策一旦放开,中国的自主品牌就能够一飞冲天呢?
显然不是。合资股比限制政策虽然在客观上放纵了自主品牌发展自主品牌的惰性,但是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即使放开,自主品牌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实现崛起。
对于合资股比限制政策,许多人表示要立即放开。但是,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罪大恶极,而且合资股比政策即使今天放开,明天自主品牌仍然会处于市场的低谷。更为严重的是,合资股比政策的放开,将会让中国的自主品牌更加陷入不能自拔的低谷。
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半年的时间下降。数据显示,2014年2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0.37万辆,占整个乘用车市场销售总量的38.4%,与上月基本持平,但比上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而且这是自2013年9月份以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月度市场份额持续6个月下降。
那么,造成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外资品牌价格的下降以及渠道的下沉带来的越来越沉重的打击。为什么外资品牌的汽车产品会出现价格下降呢?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产品价格,无疑是最有效的选择之一。
这个时候的最大问题是,当外资品牌下调自己的市场价格时,自主品牌却仍然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品牌溢价能力。而造成这一原因的并不是合资股比限制外资在中国投资的政策,而是中国自主品牌本身的管理机制,以及不断调整的企业战略。
对于国有汽车企业来说,合资公司的存在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这些合资公司能够为这些国有的汽车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利润与现金流。这样的局面,往往使得国有汽车企业不用在自主品牌的发展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就能够赚得足够的令人艳羡的业绩。
而且,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对于品牌的认知度比较薄弱,外资品牌通过合资公司“鸠占鹊巢”,挤掉了自主品牌是历史事实。上海牌汽车的退出,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给上海大众公司让路。
不过,中国有关部门对于品牌的认识在1994年中国出台《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之后开始逐渐上升,但是,仅仅抱有发展自主品牌的信念,却没有保障自主品牌发展的管理机制,自主品牌焉能崛起?
中国国有汽车企业目前的管理机制是目标双轨制。什么是目标双轨制?目标双轨制就是这些国有汽车企业往往有两个必须完成的目标,一个目标是行政目标,一个是市场业绩目标。市场业绩目标比较容易理解,无非是收入、利润等等。但是市场业绩目标在一些情况下往往与企业的行政目标并不一致,而且市场业绩目标往往居于企业目标的第二位。
当一个企业将自己的经营行为,以行政逻辑去考核时,很可能就会背离市场原则。而合资股比限制政策的存在,又可能养成了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合资股比政策只是客观上起到了一种妨碍自主品牌发展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合资公司的存在,一些国有企业或者被兼并收购,或者“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造成这些国有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积弱的根本原因实质上是国有汽车企业的管理机制。因此,寄望于放开合资股比限制政策,以激活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并不现实。
而且,一旦放开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国有汽车企业将因为合资公司这个大额“提款机”的丧失,失去自主品牌发展的动力。
当然,在国有汽车企业遭遇到合资股比限制放开政策的打击之后,民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日子并不会因此会有所改善,反而会更加恶劣。这是因为,合资股比限制政策的松动,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独资的生产企业成为 可能。这些跨国公司将可能因为更多红利纳入自己的囊中,而有了更多降低市场价格的底气。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加快,让包括民营汽车品牌在内的中国自主品牌被迫遭遇来自外资品牌的打击。
可见,合资股比限制政策放开,对于包括民营企业的自主品牌来说,并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加深对于所有自主品牌的伤害。
因此,要想力挽自主品牌狂澜于不倒,不应该将目光紧紧盯着合资股比限制政策不放,而应该从改革管理机制入手,从市场出发。
改革国有汽车企业管理机制,最核心的就是彻底实施企业人完全脱离行政体系,断绝企业管理者的后路,让国有汽车企业的管理者成为真正的市场管理者。
同时,坚守稳健发展策略,坚持以产品品质为战略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形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如果能够在不妨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前提下,合资股比限制政策能够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如果企业的管理机制获得改善,合资公司所赚取的庞大红利,就将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催化剂,而不是治不好病人疾病的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