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郑顺景离职给特斯拉带来什么影响

2014-04-04 10:16出处:丁华杰 [转载]责编:陈冬菊
        31日,朋友圈开始流传特斯拉(中国)总裁郑顺景离职,此后媒体报道,在告别信中郑顺景表示“成为特斯拉的一员自己感到十分荣幸,离开十分不舍,接下来将实行计划已久的环球旅行。”
        这个“离职去环球旅行”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内,特斯拉汽车老板艾伦穆斯科据说近期访华,并且微博上各位土豪刚开始晒自己的ModelS交付使用照片,这些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负责人因“旅行”而“离职”,显得可信度并不高。
        看到报道文章中谈到了,特斯拉(中国)总裁郑顺景对于特斯拉汽车去年一年来的高度曝光率的贡献,事实上,这些贡献更多来自北美方面的动作,而不是中国方面的努力,正如我们这两天全民八卦的“周一见”,不能说是文、马二人的经纪人让它们获得高度曝光率,而是整体的时间推动了这些情况。
         第一、中国进展缓慢,下课成为必然。
        事实上,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进展并不顺利,去年初有媒体采访笔者询问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的时间节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距离艾伦穆斯科宣布进军中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到目前为止,特斯拉汽车并没有名正言顺地走进消费者手中,当然一些土豪购买以及私下交付的不算。
        大家都称艾伦穆斯科是“钢铁侠”,事实上,艾伦穆斯科更像是一位商人,具有资本的冷血无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特斯拉汽车的创业历史,这家汽车的创始人是马丁艾伯哈达与马克塔彭宁,2003年创业,此后艾伦穆斯科以投资者的身份加入,后来因为未能及时完成设计、制造计划、成本控制等问题,艾伦穆斯科撤销了原创始人马丁艾伯哈达的职务,此后马丁艾伯哈达与马克塔彭宁先后离开特斯拉汽车,而我们看到特斯拉汽车新闻的时候,只剩下了艾伦穆斯科。
        再看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从去年开始,特斯拉汽车计划进军中国,此后出现了我们俗称“商标劫”的事件,也即是特斯拉汽车的商标被其它人占用,自己的产品无法“名正言顺”进入中国,搞了一年,商标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几个月前,特斯拉汽车宣布商标问题解决了,但是几天前,商标的持有者面对媒体声称自己正在聘请相关的律师进行这场官司,所以,进入中国的预期一推再推,这个特斯拉汽车中国总裁离职有着不小的关系,至少从创业初期到现在整体来看,这符合艾伦穆斯科的性格。
        第二、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几个急迫事有没有影响。
        目前来看,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有几个比较急迫的任务需要解决:“商标劫”的问题、“充电网络”的问题、“直销模式”的推广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否则的话无法完成特斯拉汽车在中国设定的销量目标,但是每一项问题都非常困难。单纯“商标劫”的问题来讲,对于这项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作描述,但是从结果导向的方式来看,这个事情这么久的时间应该有个妥善的解决。现在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以及旁观者都在关注特斯拉汽车,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私下解决的角度出发,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难度那么大,同时,这个门槛性质的东西决定了特斯拉汽车能否“名正言顺”的进入。
        第二个问题是“充电网络”,此前这个问题应该属于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我们看到中国国家电网此前对于充电桩的态度非常强硬,对于这部分蛋糕的把握也是非常强势的,前不久,相关的负责人开始松口,对于充电网路也希望更多方面介入,这些对于包括但不仅限于特斯拉汽车的电动车制造商,是个利好消息。这几日我们也看到特斯拉汽车意欲在几个超级城市中发展电动车,这个方面也需要尽快解决,否则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讲,没有完善的充电系统,等同于传统汽车没有加油站,这些明显是致命的打击。
        第三问题是“直销模式”的推广,特斯拉宣布在中国实行“直销模式”,声明称“Tesla(特斯拉)在全球都是采用直销的模式,不授权任何经销商、分销商,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来销售我们的产品。这样的销售模式设计是为了最有效地保证我们的客户可以享受到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方面特斯拉汽车销售模式在美国多个州经受了挑战,在中国进行类似的事情,这种潜在的挑战依然存在。这种直销模式,等同一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闭生态圈,对于特斯拉汽车产品的大范围推广等方面或许是个限制,而小范围推广以及充电设施数量的限制,这种对于行业来讲、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讲都不能算是利好消息。
        第三、此事件会否成为特斯拉转折点?
        此前包括笔者在内讨论特斯拉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正面作用,但是近期来看,这种标杆性质也承载了众多的风险和压力,包括技术方面的原始性创新不足、商业模式待考、消费群体有限、周边设施限制等方面,都让人对于这种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多的担忧。
        此次特斯拉汽车中国区总裁的去职,这种波动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讲,至少在中国的业务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扰动,而这些扰动目前来看,相关的难题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况下,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行程中,是原来的方案推广方案进行较大范围的变更?还是以更加强势的态度去执行原来的几个方案,这些情况是否有着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些对于特斯拉汽车中国或者特斯拉汽车整体的市场销量来言,以及这些业绩相关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陈冬菊 
V讯网

郑顺景离职给特斯拉带来什么影响

2014-04-04 出处:丁华杰 [转载] 责编:陈冬菊

        31日,朋友圈开始流传特斯拉(中国)总裁郑顺景离职,此后媒体报道,在告别信中郑顺景表示“成为特斯拉的一员自己感到十分荣幸,离开十分不舍,接下来将实行计划已久的环球旅行。”
        这个“离职去环球旅行”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内,特斯拉汽车老板艾伦穆斯科据说近期访华,并且微博上各位土豪刚开始晒自己的ModelS交付使用照片,这些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负责人因“旅行”而“离职”,显得可信度并不高。
        看到报道文章中谈到了,特斯拉(中国)总裁郑顺景对于特斯拉汽车去年一年来的高度曝光率的贡献,事实上,这些贡献更多来自北美方面的动作,而不是中国方面的努力,正如我们这两天全民八卦的“周一见”,不能说是文、马二人的经纪人让它们获得高度曝光率,而是整体的时间推动了这些情况。
         第一、中国进展缓慢,下课成为必然。
        事实上,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进展并不顺利,去年初有媒体采访笔者询问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的时间节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距离艾伦穆斯科宣布进军中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到目前为止,特斯拉汽车并没有名正言顺地走进消费者手中,当然一些土豪购买以及私下交付的不算。
        大家都称艾伦穆斯科是“钢铁侠”,事实上,艾伦穆斯科更像是一位商人,具有资本的冷血无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特斯拉汽车的创业历史,这家汽车的创始人是马丁艾伯哈达与马克塔彭宁,2003年创业,此后艾伦穆斯科以投资者的身份加入,后来因为未能及时完成设计、制造计划、成本控制等问题,艾伦穆斯科撤销了原创始人马丁艾伯哈达的职务,此后马丁艾伯哈达与马克塔彭宁先后离开特斯拉汽车,而我们看到特斯拉汽车新闻的时候,只剩下了艾伦穆斯科。
        再看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从去年开始,特斯拉汽车计划进军中国,此后出现了我们俗称“商标劫”的事件,也即是特斯拉汽车的商标被其它人占用,自己的产品无法“名正言顺”进入中国,搞了一年,商标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几个月前,特斯拉汽车宣布商标问题解决了,但是几天前,商标的持有者面对媒体声称自己正在聘请相关的律师进行这场官司,所以,进入中国的预期一推再推,这个特斯拉汽车中国总裁离职有着不小的关系,至少从创业初期到现在整体来看,这符合艾伦穆斯科的性格。
        第二、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几个急迫事有没有影响。
        目前来看,特斯拉汽车进军中国有几个比较急迫的任务需要解决:“商标劫”的问题、“充电网络”的问题、“直销模式”的推广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否则的话无法完成特斯拉汽车在中国设定的销量目标,但是每一项问题都非常困难。单纯“商标劫”的问题来讲,对于这项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作描述,但是从结果导向的方式来看,这个事情这么久的时间应该有个妥善的解决。现在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以及旁观者都在关注特斯拉汽车,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私下解决的角度出发,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难度那么大,同时,这个门槛性质的东西决定了特斯拉汽车能否“名正言顺”的进入。
        第二个问题是“充电网络”,此前这个问题应该属于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我们看到中国国家电网此前对于充电桩的态度非常强硬,对于这部分蛋糕的把握也是非常强势的,前不久,相关的负责人开始松口,对于充电网路也希望更多方面介入,这些对于包括但不仅限于特斯拉汽车的电动车制造商,是个利好消息。这几日我们也看到特斯拉汽车意欲在几个超级城市中发展电动车,这个方面也需要尽快解决,否则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讲,没有完善的充电系统,等同于传统汽车没有加油站,这些明显是致命的打击。
        第三问题是“直销模式”的推广,特斯拉宣布在中国实行“直销模式”,声明称“Tesla(特斯拉)在全球都是采用直销的模式,不授权任何经销商、分销商,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来销售我们的产品。这样的销售模式设计是为了最有效地保证我们的客户可以享受到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方面特斯拉汽车销售模式在美国多个州经受了挑战,在中国进行类似的事情,这种潜在的挑战依然存在。这种直销模式,等同一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闭生态圈,对于特斯拉汽车产品的大范围推广等方面或许是个限制,而小范围推广以及充电设施数量的限制,这种对于行业来讲、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讲都不能算是利好消息。
        第三、此事件会否成为特斯拉转折点?
        此前包括笔者在内讨论特斯拉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正面作用,但是近期来看,这种标杆性质也承载了众多的风险和压力,包括技术方面的原始性创新不足、商业模式待考、消费群体有限、周边设施限制等方面,都让人对于这种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多的担忧。
        此次特斯拉汽车中国区总裁的去职,这种波动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讲,至少在中国的业务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扰动,而这些扰动目前来看,相关的难题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况下,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行程中,是原来的方案推广方案进行较大范围的变更?还是以更加强势的态度去执行原来的几个方案,这些情况是否有着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些对于特斯拉汽车中国或者特斯拉汽车整体的市场销量来言,以及这些业绩相关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