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崔永元:把雾霾归结于尾气 治不好(3)

2014-03-06 13:33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王思

  
  4%只是闹剧?
  

  真正引发公众质疑高潮的,是2013年12月中科院发布的一份科学报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正矩阵因子法解析出北京地区PM2.5的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称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了国际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中。

  据研究表明,沙尘天气常对春季气溶胶有重要影响,而在秋冬季节,来自建设工地的浮尘和街道的再悬浮尘是土壤尘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冬季贡献最大,生物质燃烧贡献春、秋较高,冬、夏季较低,工业污染源贡献在夏秋季节较高。二次无机气溶胶在夏季和春季的贡献最高。

  这一研究结果一时间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似乎立刻为汽车尾气“洗冤”。然而不足半个月,中科院又称4%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并且将上述文章从其官网上撤掉。

  这看起来像一场“闹剧”。据悉,张仁健曾研究过两篇北京PM2.5化学组成成分与源解析文章,却得出两组不同结果。在《气溶胶空气质量研究》中张仁健将PM2.5来源分为七大类,其中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占17.1%,观测时间为2009年4月、7月、10月及2010年1月。而后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的文章中,将PM2.5重要来源分为六类,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降到了4%。论文标明监测时间为2010年全年。

  同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对张仁健的研究结果表达了质疑,他指出自己曾在2013年1月做过研究,强雾霾时段汽车尾气贡献为47%,即使是同期污染程度低时,汽车贡献也达到30%,他认为张仁健的4%让公众产生了误会。

  往更深层次来讲,之所以产生偏差,在于数据源研究方法与样本量等原因。有科学家认为“非专业人士无从判断其中的原因”。况且,PM2.5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形成雾霾,而汽车尾气虽然直接排放的量不大,但恰恰由于复杂的化学作用,对“积累的形成有着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公众对污染的看法更多来自直观的判断,像崔永元是基于他研究的渣土货车运行得出了他的观点。而科学家的研究则是基于严密的科学测量。

  众所周知,真正要达到治理雾霾的目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家的协同一心。然而在这场对付雾霾的战斗中出现了公众认识和科学家认识两种偏差,到底孰对孰错呢?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崔永元:把雾霾归结于尾气 治不好(3)

2014-03-06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4%只是闹剧?
  

  真正引发公众质疑高潮的,是2013年12月中科院发布的一份科学报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正矩阵因子法解析出北京地区PM2.5的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称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了国际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中。

  据研究表明,沙尘天气常对春季气溶胶有重要影响,而在秋冬季节,来自建设工地的浮尘和街道的再悬浮尘是土壤尘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冬季贡献最大,生物质燃烧贡献春、秋较高,冬、夏季较低,工业污染源贡献在夏秋季节较高。二次无机气溶胶在夏季和春季的贡献最高。

  这一研究结果一时间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似乎立刻为汽车尾气“洗冤”。然而不足半个月,中科院又称4%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并且将上述文章从其官网上撤掉。

  这看起来像一场“闹剧”。据悉,张仁健曾研究过两篇北京PM2.5化学组成成分与源解析文章,却得出两组不同结果。在《气溶胶空气质量研究》中张仁健将PM2.5来源分为七大类,其中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占17.1%,观测时间为2009年4月、7月、10月及2010年1月。而后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的文章中,将PM2.5重要来源分为六类,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降到了4%。论文标明监测时间为2010年全年。

  同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对张仁健的研究结果表达了质疑,他指出自己曾在2013年1月做过研究,强雾霾时段汽车尾气贡献为47%,即使是同期污染程度低时,汽车贡献也达到30%,他认为张仁健的4%让公众产生了误会。

  往更深层次来讲,之所以产生偏差,在于数据源研究方法与样本量等原因。有科学家认为“非专业人士无从判断其中的原因”。况且,PM2.5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形成雾霾,而汽车尾气虽然直接排放的量不大,但恰恰由于复杂的化学作用,对“积累的形成有着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公众对污染的看法更多来自直观的判断,像崔永元是基于他研究的渣土货车运行得出了他的观点。而科学家的研究则是基于严密的科学测量。

  众所周知,真正要达到治理雾霾的目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家的协同一心。然而在这场对付雾霾的战斗中出现了公众认识和科学家认识两种偏差,到底孰对孰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