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签署收购协议,吉利控股出资32.5亿欧元收购Cevian Capital公司所持有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交易完成后,吉利控股集团将持有沃尔沃集团8.2%股票,以及15.6%的投票权,并成为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
这样的行为在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来,中国汽车由过去的“长个子”向“长肌肉”转变。当然,今天的某些自主品牌发展已经具备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低的实力,甚至部分领域的技术已经赶超合资品牌。但回顾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自主品牌至今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组装”汽车的进口时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合资进口,并且这种合资进口还是非常低端。在当年提起轿车的印象,国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桑塔纳。桑塔纳更是凭借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词打入中国市场,成为国内消费者心中的经典。
1983年初,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在上海汽车厂装配车间拉开了序幕。当时是以全拆散的形式引入,一辆车大概有5200个部件。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是,整个总装车间就只有7个工人,他们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第一款桑塔纳被中国消费者亲切的成为普桑,从下线开始便奠定了他后续20多年来几乎不变的外观。
合资换技术时代
在现在看来,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的桑塔纳更有试水的意味,随着“普桑”的推出,中德双方关于建立合资公司的要求也逐步推进。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参与谈判的相关人员回忆,在6年过程中,中德双方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桑塔的推出市场销量反响很好,1985年总共有1684辆桑塔纳被销售这对于一款新生品牌来讲已经实属不易。接下来考虑的重点问题便是国产化率。1995年,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共同研发了全新的桑塔纳车型——桑塔纳2000,成为第一台国人参与研发的桑塔纳。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不不断挖掘,继上海大众之后,一汽-大众、丰田、日产、通用等一大批外资车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合资。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了“合资换技术”时代。
收购沃尔沃“蛇吞象”现象
中国市场在经过“合资换技术”的带动下,也迅速兴起一批民营车企。作为典型代表的吉利汽车更是那个时代典型。
从1997年进入汽车生产领域,至今已过20年。从最初的造老百姓买的起的车到为老百姓造好车。吉利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体的带动进入2000年来,中国汽车增速平均都在最高达到37%左右。作为自主品牌代表之一的吉利汽车在发展中更是不断加大海外收购,如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箱,直接使得吉利自动变速箱整体得到整体大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当时在外界看来,沃尔沃是一家发展趋势下滑的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更是充当“冤大头”的角色。
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更是不断消化吸收沃尔沃先进的技术经验,如投资200亿和VOLVO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构架、62亿投资杭州湾研发中心、和飞机强度研究所共同开发汽车新材料、等等。吉利在对沃尔沃进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吉利旗下的产品帝豪、博瑞、博越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更是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领克。
可以说,以吉利为代表自主品牌再与外资合资时已经不再处于被动局面,自主品牌的话语权比重更加提高。
全球研发设计为中国
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列世界第一,根据中汽协最新预计2018年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至3%左右。仅仅在中国市场展现拳脚已经不能满足自主品牌发展需求。为此自主品牌全球布局作为发展战略之一,自主品牌在全球各大市场布局研发中心反哺中国市场。
吉利已经在埃及、斯里兰卡、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了6个KD(半散装)工厂。同时在全球设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和四大造型中心。
长安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美洲、南非等地,多为新兴市场国家。按照计划,长安汽车将在2020年出口20万-30万辆,到2025年实现出口50万辆以上。
比亚迪电动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约240个城市。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在全球已拥有30个生产基地。
联手外资开发国际市场
如今,中国汽车已经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初期阶段,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更是指出自主品牌已经由过去的“长个子”向“长肌肉”转变。
此次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吉利控股集团成持有沃尔沃集团8.2%股票,以及15.6%的投票权,并成为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
与此前收购沃尔沃轿车品牌不同的是,此次吉利以产业投资者身份入股沃尔沃集团。吉利以产业持股者身份能够帮助沃尔沃在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这说明吉利与沃尔沃集团不久将在相关产业上推动合作。
李稻葵认为,此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表明,中外国际合作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国际企业只需要来中国开发中国市场,现在需要联手中国企业开发世界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发现,不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市场,都必须重视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
跨国企业已经发现中国企业的价值,他们不仅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且还需要部分的中国技术、中国供应商和中国的管理方式、制造效率。
除了中国企业自身优势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下,中国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带来一系列商业机遇。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国际零部件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抓住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否则很难再开辟新的市场。我将现在中国国际合资态势形容为“外国企业追中国”,跨国车企不仅要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合作,更希望和中国企业联手走向世界,这是最大的变化。
2018-01-04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随着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签署收购协议,吉利控股出资32.5亿欧元收购Cevian Capital公司所持有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交易完成后,吉利控股集团将持有沃尔沃集团8.2%股票,以及15.6%的投票权,并成为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
这样的行为在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来,中国汽车由过去的“长个子”向“长肌肉”转变。当然,今天的某些自主品牌发展已经具备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低的实力,甚至部分领域的技术已经赶超合资品牌。但回顾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自主品牌至今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组装”汽车的进口时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合资进口,并且这种合资进口还是非常低端。在当年提起轿车的印象,国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桑塔纳。桑塔纳更是凭借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词打入中国市场,成为国内消费者心中的经典。
1983年初,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在上海汽车厂装配车间拉开了序幕。当时是以全拆散的形式引入,一辆车大概有5200个部件。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是,整个总装车间就只有7个工人,他们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第一款桑塔纳被中国消费者亲切的成为普桑,从下线开始便奠定了他后续20多年来几乎不变的外观。
合资换技术时代
在现在看来,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的桑塔纳更有试水的意味,随着“普桑”的推出,中德双方关于建立合资公司的要求也逐步推进。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参与谈判的相关人员回忆,在6年过程中,中德双方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桑塔的推出市场销量反响很好,1985年总共有1684辆桑塔纳被销售这对于一款新生品牌来讲已经实属不易。接下来考虑的重点问题便是国产化率。1995年,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共同研发了全新的桑塔纳车型——桑塔纳2000,成为第一台国人参与研发的桑塔纳。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不不断挖掘,继上海大众之后,一汽-大众、丰田、日产、通用等一大批外资车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合资。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了“合资换技术”时代。
收购沃尔沃“蛇吞象”现象
中国市场在经过“合资换技术”的带动下,也迅速兴起一批民营车企。作为典型代表的吉利汽车更是那个时代典型。
从1997年进入汽车生产领域,至今已过20年。从最初的造老百姓买的起的车到为老百姓造好车。吉利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体的带动进入2000年来,中国汽车增速平均都在最高达到37%左右。作为自主品牌代表之一的吉利汽车在发展中更是不断加大海外收购,如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箱,直接使得吉利自动变速箱整体得到整体大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当时在外界看来,沃尔沃是一家发展趋势下滑的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更是充当“冤大头”的角色。
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更是不断消化吸收沃尔沃先进的技术经验,如投资200亿和VOLVO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构架、62亿投资杭州湾研发中心、和飞机强度研究所共同开发汽车新材料、等等。吉利在对沃尔沃进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吉利旗下的产品帝豪、博瑞、博越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更是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领克。
可以说,以吉利为代表自主品牌再与外资合资时已经不再处于被动局面,自主品牌的话语权比重更加提高。
全球研发设计为中国
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列世界第一,根据中汽协最新预计2018年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至3%左右。仅仅在中国市场展现拳脚已经不能满足自主品牌发展需求。为此自主品牌全球布局作为发展战略之一,自主品牌在全球各大市场布局研发中心反哺中国市场。
吉利已经在埃及、斯里兰卡、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了6个KD(半散装)工厂。同时在全球设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和四大造型中心。
长安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美洲、南非等地,多为新兴市场国家。按照计划,长安汽车将在2020年出口20万-30万辆,到2025年实现出口50万辆以上。
比亚迪电动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约240个城市。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在全球已拥有30个生产基地。
联手外资开发国际市场
如今,中国汽车已经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初期阶段,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更是指出自主品牌已经由过去的“长个子”向“长肌肉”转变。
此次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吉利控股集团成持有沃尔沃集团8.2%股票,以及15.6%的投票权,并成为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
与此前收购沃尔沃轿车品牌不同的是,此次吉利以产业投资者身份入股沃尔沃集团。吉利以产业持股者身份能够帮助沃尔沃在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这说明吉利与沃尔沃集团不久将在相关产业上推动合作。
李稻葵认为,此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表明,中外国际合作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国际企业只需要来中国开发中国市场,现在需要联手中国企业开发世界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发现,不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市场,都必须重视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
跨国企业已经发现中国企业的价值,他们不仅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且还需要部分的中国技术、中国供应商和中国的管理方式、制造效率。
除了中国企业自身优势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下,中国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带来一系列商业机遇。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国际零部件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抓住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否则很难再开辟新的市场。我将现在中国国际合资态势形容为“外国企业追中国”,跨国车企不仅要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合作,更希望和中国企业联手走向世界,这是最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