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加入奔驰之后即主导了“品牌复位”战役,通过精准定位、建立平台、深入拓展等一系列营销手段,成功还原了梅赛德斯-奔驰多元化品牌形象。
2008 说服奔驰总部,由中国团队为中国市场量身订制电视广告等传播组合方案。
2007-2008 通过2007-2008年的各种营销手段使奔驰的品牌更年轻化。
2011 推动奔驰在中国的‘品牌复位’计划正式进入‘第二季’,以增加品牌内涵、巩固领导地位为目标。
■ 毛京波任期内奔驰品牌表现
正方向:奔驰销售业绩年年攀升,引入B级车等打开更广的市场。
负方向:没有解决渠道之争。在今年3月份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之前,奔驰在华销售渠道分为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奔驰与北汽的合资公司)两套营销体系,奔驰中国负责销售进口车,北京奔驰负责销售国产车。
利星行是奔驰中国持股49%的股东,同时也占据了奔驰销售渠道的四成门店。在上世纪80年代奔驰刚刚通过进口进入中国市场时,利星行成为市场拓展的先锋力量,也分担了很多的风险。
但随后,随着2005年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的成立,利星行开始面临着国产渠道的竞争,“功高盖主”的利星行选择了内战。一个常被说起的例子是,2010年6月,国产北京奔驰新E级上市前后,利星行大幅度降低进口E级价格,使得进口车比国产车价格还要低出2万元,这种内部价格战让汽车界看足了奔驰的笑话。
此外,奔驰没有控制降价导致品牌价值下滑。在经销商看来,奔驰近年来业绩不佳一大原因,就是在上市不久后就大幅降价,对品牌价值伤害很大,甚至形成了不降价不买的消费定势。
2012年一季度,奔驰率先下调了诸多E级轿车的价格,部分高达10万元,而旗舰车型S级更是出现了30万元左右的价格松动,从而引发了2012年豪华车之间惨烈的价格战。讽刺的是,价格战的结果,却是带头降价的奔驰当年销量和增幅均落后于被动应战的奥迪奥马。
降价导致大量的奔驰经销商出现了亏损,由于降价之后虽然利润摊薄,但仍可通过销量获得年底的返点奖励,因而大部分经销商选择了不断降价,最终无法控制成本,陷入亏损。
■ 新闻回顾 【戴雷离开宝马 出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
从2013年5月1日开始,戴雷博士(Dr. Daniel Kirchert)将接任吕征宇成为新一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未来,戴雷将负责管理英菲尼迪在华业务,并带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在担任这一职务之前,自2007年起,戴雷担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负责宝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他还是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在他的领导下,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从2007年起增长了8倍,零售经销商网点也从70家增加至350家。
■ 戴雷任期内宝马销量
■ 戴雷任期内贡献
早在2003年,当戴雷还常驻宝马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总部时,他便开始积累与中国相关的豪华汽车品牌的经验。2005年,他被派遣至中国,担任宝马大中华区业务发展主管。
2007年,戴雷开始担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负责宝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他还是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在任期间,戴雷领导着宝马在中国的销量激增,从2007年起增长了8倍,零售经销商网点也从70家增加至350家。
2010年,宝马总销量为168998辆。而到了2012年,宝马销量增长了近50%,这其中华晨宝马销量占比超过60%,戴雷功不可没。
2012年,宝马在华第300家经销商网点开业。同时宝马在戴雷的带领下,加速布局县级市,落地中小城市。
此外,戴雷在任职期间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5系长轴距版以及3系长轴距版。
■ 戴雷任期内宝马品牌表现
正方向:戴雷任职期间,宝马在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华晨宝马在华销量增加,宝马本土化战略开花结果,整体在华销量增加。
此外,宝马在中国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除了对一线城市进一步布局外,过去一年戴雷甚至开始对四五线城市进行拉网式布点,并用7年的时间,将宝马的在华经销商数量从60家扩展到近400家,一举超越奥迪,成为国内豪华车品牌经销商数量最多的企业。
负方向:如果说宝马近年在中国的发展有何瑕疵,品牌形象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死结。“北京宝马撞伤人大女生,车主拒不道歉并口出狂言”、“成都醉汉宝马车旁撒尿被逼下跪,车主帮凶砍死围观群众”、“广州美女雇老牛拉宝马(合肥亦有一例牛拉宝马车游街的闹剧)”、“西安宝马假彩票案”、“成都砸宝马事件”等。与奥迪车主普遍给人成熟稳重的印象相比,宝马车主更多地和“暴发户”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马屡屡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 新闻回顾 【张晓军卸任一汽-大众奥迪副总 赴一汽轿车上任】
2012年7月17日,在一汽-大众奥迪工作了6年的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卸任,走马上任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这位总是笑容满面被广大媒体、经销商以及奥迪车主车友所熟悉的奥迪高级经理人扛起了一汽自主品牌的销售大旗,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葛树文接替了张晓军在一汽-大众奥迪的职位。
■ 张晓军任期内奥迪销量
■ 张晓军任期内贡献
2006年初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至今,张晓军团队共经历了三任德方总经理,但奥迪的销量始终稳定在德系三强之首。2011年,奥迪在华销量突破30万辆,并且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奥迪全球最大的市场,张晓军功不可没。
张晓军任期内奥迪品牌表现
正方向:张晓军任期内,奥迪借助官车威名,销量领跑德系豪车三强,销售业绩十分可观。此外,随着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奥迪“突破科技 启迪未来”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奥迪在技术水平上的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此外,奥迪在这段时期推出了部分“非官车”车型,例如A4、Q5等,在“去官车化”的道路上作出了一些尝试。
负方向: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官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奥迪在华的销量增长,但同样对奥迪品牌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过于官方、缺乏新意、老气横秋等标签对奥迪在中国,特别是在80后汽车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去官车化”也是时常挂在奥迪高管嘴边的口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的奥迪依然没有摆脱官车形象。另一方面,奥迪在一些诸如A7等小众车型的推广方面难言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迪品牌的形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3-07-23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思
2007 加入奔驰之后即主导了“品牌复位”战役,通过精准定位、建立平台、深入拓展等一系列营销手段,成功还原了梅赛德斯-奔驰多元化品牌形象。
2008 说服奔驰总部,由中国团队为中国市场量身订制电视广告等传播组合方案。
2007-2008 通过2007-2008年的各种营销手段使奔驰的品牌更年轻化。
2011 推动奔驰在中国的‘品牌复位’计划正式进入‘第二季’,以增加品牌内涵、巩固领导地位为目标。
■ 毛京波任期内奔驰品牌表现
正方向:奔驰销售业绩年年攀升,引入B级车等打开更广的市场。
负方向:没有解决渠道之争。在今年3月份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之前,奔驰在华销售渠道分为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奔驰与北汽的合资公司)两套营销体系,奔驰中国负责销售进口车,北京奔驰负责销售国产车。
利星行是奔驰中国持股49%的股东,同时也占据了奔驰销售渠道的四成门店。在上世纪80年代奔驰刚刚通过进口进入中国市场时,利星行成为市场拓展的先锋力量,也分担了很多的风险。
但随后,随着2005年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的成立,利星行开始面临着国产渠道的竞争,“功高盖主”的利星行选择了内战。一个常被说起的例子是,2010年6月,国产北京奔驰新E级上市前后,利星行大幅度降低进口E级价格,使得进口车比国产车价格还要低出2万元,这种内部价格战让汽车界看足了奔驰的笑话。
此外,奔驰没有控制降价导致品牌价值下滑。在经销商看来,奔驰近年来业绩不佳一大原因,就是在上市不久后就大幅降价,对品牌价值伤害很大,甚至形成了不降价不买的消费定势。
2012年一季度,奔驰率先下调了诸多E级轿车的价格,部分高达10万元,而旗舰车型S级更是出现了30万元左右的价格松动,从而引发了2012年豪华车之间惨烈的价格战。讽刺的是,价格战的结果,却是带头降价的奔驰当年销量和增幅均落后于被动应战的奥迪奥马。
降价导致大量的奔驰经销商出现了亏损,由于降价之后虽然利润摊薄,但仍可通过销量获得年底的返点奖励,因而大部分经销商选择了不断降价,最终无法控制成本,陷入亏损。
■ 新闻回顾 【戴雷离开宝马 出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
从2013年5月1日开始,戴雷博士(Dr. Daniel Kirchert)将接任吕征宇成为新一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未来,戴雷将负责管理英菲尼迪在华业务,并带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在担任这一职务之前,自2007年起,戴雷担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负责宝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他还是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在他的领导下,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从2007年起增长了8倍,零售经销商网点也从70家增加至350家。
■ 戴雷任期内宝马销量
■ 戴雷任期内贡献
早在2003年,当戴雷还常驻宝马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总部时,他便开始积累与中国相关的豪华汽车品牌的经验。2005年,他被派遣至中国,担任宝马大中华区业务发展主管。
2007年,戴雷开始担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负责宝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他还是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在任期间,戴雷领导着宝马在中国的销量激增,从2007年起增长了8倍,零售经销商网点也从70家增加至350家。
2010年,宝马总销量为168998辆。而到了2012年,宝马销量增长了近50%,这其中华晨宝马销量占比超过60%,戴雷功不可没。
2012年,宝马在华第300家经销商网点开业。同时宝马在戴雷的带领下,加速布局县级市,落地中小城市。
此外,戴雷在任职期间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5系长轴距版以及3系长轴距版。
■ 戴雷任期内宝马品牌表现
正方向:戴雷任职期间,宝马在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华晨宝马在华销量增加,宝马本土化战略开花结果,整体在华销量增加。
此外,宝马在中国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除了对一线城市进一步布局外,过去一年戴雷甚至开始对四五线城市进行拉网式布点,并用7年的时间,将宝马的在华经销商数量从60家扩展到近400家,一举超越奥迪,成为国内豪华车品牌经销商数量最多的企业。
负方向:如果说宝马近年在中国的发展有何瑕疵,品牌形象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死结。“北京宝马撞伤人大女生,车主拒不道歉并口出狂言”、“成都醉汉宝马车旁撒尿被逼下跪,车主帮凶砍死围观群众”、“广州美女雇老牛拉宝马(合肥亦有一例牛拉宝马车游街的闹剧)”、“西安宝马假彩票案”、“成都砸宝马事件”等。与奥迪车主普遍给人成熟稳重的印象相比,宝马车主更多地和“暴发户”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马屡屡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 新闻回顾 【张晓军卸任一汽-大众奥迪副总 赴一汽轿车上任】
2012年7月17日,在一汽-大众奥迪工作了6年的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卸任,走马上任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这位总是笑容满面被广大媒体、经销商以及奥迪车主车友所熟悉的奥迪高级经理人扛起了一汽自主品牌的销售大旗,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葛树文接替了张晓军在一汽-大众奥迪的职位。
■ 张晓军任期内奥迪销量
■ 张晓军任期内贡献
2006年初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至今,张晓军团队共经历了三任德方总经理,但奥迪的销量始终稳定在德系三强之首。2011年,奥迪在华销量突破30万辆,并且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奥迪全球最大的市场,张晓军功不可没。
张晓军任期内奥迪品牌表现
正方向:张晓军任期内,奥迪借助官车威名,销量领跑德系豪车三强,销售业绩十分可观。此外,随着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奥迪“突破科技 启迪未来”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奥迪在技术水平上的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此外,奥迪在这段时期推出了部分“非官车”车型,例如A4、Q5等,在“去官车化”的道路上作出了一些尝试。
负方向: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官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奥迪在华的销量增长,但同样对奥迪品牌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过于官方、缺乏新意、老气横秋等标签对奥迪在中国,特别是在80后汽车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去官车化”也是时常挂在奥迪高管嘴边的口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的奥迪依然没有摆脱官车形象。另一方面,奥迪在一些诸如A7等小众车型的推广方面难言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迪品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