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改委重提限制燃油汽车产能时,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企业面临改革已迫在眉睫。如果单纯谋求一时的利润,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最终的淘汰出局。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在京召开汽车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年勇在会上重提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
并将继续实行严格控制现有汽车企业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同时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条件,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10月、12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时就已经提及过对于日后控制传统燃油产能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息。
如今发改委再次重提,也就不得不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一现状未来发展的严峻。
那么,这一信号究竟又代表了什么,国家又是如何去控制传统燃油汽车发展的?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企业将如何去做?今天的汽车预言家为你深度解读“限制穿油车产能”这一信号。
压力严峻 政府“穷”则思变
在此次发改委召开汽车投资项目管理会议上,在场的包括北京等12个省级发改委负责人均围绕此次《意见》和汽车产业发展进行激烈讨论。
不得不说,这样的政策制定未来将直接影响某地区经济、税收等直观利益,对于相关企业也是考验其生死的变革。倘若我们透过政策来看本质,国家为何会出台调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的政策?
通过查阅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年汽车的产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2016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4.46%和13.65%。
而当我们查阅自2010年至今长达6年的产销情况发现,中国汽车产销都在以平均每年190万辆的速度递增。
而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7万台,虽同比增长达53%,中汽协也公开表示符合当年50万的销量预计,但要知道这样的数字与全年的销量总体间的比重,仅占了1%。
反而,在SUV车型近年狂热的大背景下,2016年全年,SUV车型的总销量多达1142万辆,同比增长25.6%。SUV车型的销售总量已经占汽车总销量半数以上,要知道,SUV车型销量的狂热,势必带来更高的油耗和排放。虽然去年还处在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刺激下,小排量SUV得以发展,但总量却远不及大排量的SUV车型。
如今,中国已经处在能源、交通、环境多重危机与考验的大背景下,控制传统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
合资“居安思危” 自主压力重重
已持续多年的SUV热,依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在国内的热潮似乎仍没有减退之意。2017年已经过去的三个月中,不论自主还是合资,从各个企业相继上市的车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都还在谋划自己在SUV市场上的蓝图,以求在销量和利益上赢得增长。
或许在有些企业眼中,控制燃油车的产能,以目前的形势来讲,只是国家对于未来规划的一个美好愿景,并不能短期立即实行十分有效的管控措施。
然而在汽车预言家来看,前不久,当国家将史上最严“国六”标准提上日程时,已经充分在表明国家对于燃油车的产能正在着手进行管控。
去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明确表示:从2020年1月1日起,凡不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新车将不得生产、销售、注册登记,不满足“国六”标准要求的新发动机将不得生产、销售和投入使用。
而新“国六”的主要核准的条件就在:尾气排放标准、平均油耗和碳积分。而这些方面恰恰更容易给过去在燃油车上追求销量的自主品牌带来巨大压力。
而平均油耗和单车油耗的规定也定然会迫使许多企业在大排量上作出妥协。眼下,国内的诸多合资企业都已经将原来放在合资生产的大排量合资产品转为进口,这样的举措正是在有效的规避直接被拉高的整体企业油耗。
燃油车产能受限 企业受压转型
如果未来国家进一步严控排放标准,这对于企业的考验就显得非常严峻。毕竟,企业要达到更优的尾气排放标准,就必须提高尾气的处理以及燃烧系统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而这样的做法定然导致其配套的设备增多以及精度增高,从而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这样的结果也就定然会导致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车企被淘汰出局,而偏重燃油车的自主企业就要面临转型,成本极度增加。
如果不转型,依旧单纯依靠生产大排量车型为主,就一定要向普遍生产排量较小燃油车型的企业购买碳积分,久而久之造成一个无法盈利的恶性循环。
因此,车企尽早去布局新能源汽车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就有了十分重要意义。
以此来看,丰田将吵了许久的”TNGA”架构在今年引入中国就颇有深意,原因在于其得以于”TNGA”在进一步缩减整车及零部件成本的同时,将新能源汽车也投放与TNGA平台架构之上,而这样的做法地让会把丰田,未来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型过度过程中的过渡期和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
而之前一直侧重SUV车型发展的自主企业,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为以后谋划出路,以广汽传祺为例,从之前以爆款SUV车型支撑企业前行,到不久前,投资46.94亿,来增加新能源汽车。
此前,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总经理任勇就曾公开表示过:2020年之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是政策驱动性的市场,但2020年以后或许就一定会变成一个法规驱动的市场。
其实忍痛求发展的自主品牌不止传祺,以吉利为例,吉利在2015年时发布其新能源战略,表示要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目标就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
长安也已经于去年年底发布自己未来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要达到60万辆,到2025年,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实现长安新能源“6543”的市场目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7-03-31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当发改委重提限制燃油汽车产能时,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企业面临改革已迫在眉睫。如果单纯谋求一时的利润,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最终的淘汰出局。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在京召开汽车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年勇在会上重提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
并将继续实行严格控制现有汽车企业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同时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条件,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10月、12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时就已经提及过对于日后控制传统燃油产能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息。
如今发改委再次重提,也就不得不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一现状未来发展的严峻。
那么,这一信号究竟又代表了什么,国家又是如何去控制传统燃油汽车发展的?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企业将如何去做?今天的汽车预言家为你深度解读“限制穿油车产能”这一信号。
压力严峻 政府“穷”则思变
在此次发改委召开汽车投资项目管理会议上,在场的包括北京等12个省级发改委负责人均围绕此次《意见》和汽车产业发展进行激烈讨论。
不得不说,这样的政策制定未来将直接影响某地区经济、税收等直观利益,对于相关企业也是考验其生死的变革。倘若我们透过政策来看本质,国家为何会出台调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的政策?
通过查阅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年汽车的产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2016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4.46%和13.65%。
而当我们查阅自2010年至今长达6年的产销情况发现,中国汽车产销都在以平均每年190万辆的速度递增。
而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7万台,虽同比增长达53%,中汽协也公开表示符合当年50万的销量预计,但要知道这样的数字与全年的销量总体间的比重,仅占了1%。
反而,在SUV车型近年狂热的大背景下,2016年全年,SUV车型的总销量多达1142万辆,同比增长25.6%。SUV车型的销售总量已经占汽车总销量半数以上,要知道,SUV车型销量的狂热,势必带来更高的油耗和排放。虽然去年还处在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刺激下,小排量SUV得以发展,但总量却远不及大排量的SUV车型。
如今,中国已经处在能源、交通、环境多重危机与考验的大背景下,控制传统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
合资“居安思危” 自主压力重重
已持续多年的SUV热,依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在国内的热潮似乎仍没有减退之意。2017年已经过去的三个月中,不论自主还是合资,从各个企业相继上市的车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都还在谋划自己在SUV市场上的蓝图,以求在销量和利益上赢得增长。
或许在有些企业眼中,控制燃油车的产能,以目前的形势来讲,只是国家对于未来规划的一个美好愿景,并不能短期立即实行十分有效的管控措施。
然而在汽车预言家来看,前不久,当国家将史上最严“国六”标准提上日程时,已经充分在表明国家对于燃油车的产能正在着手进行管控。
去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明确表示:从2020年1月1日起,凡不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新车将不得生产、销售、注册登记,不满足“国六”标准要求的新发动机将不得生产、销售和投入使用。
而新“国六”的主要核准的条件就在:尾气排放标准、平均油耗和碳积分。而这些方面恰恰更容易给过去在燃油车上追求销量的自主品牌带来巨大压力。
而平均油耗和单车油耗的规定也定然会迫使许多企业在大排量上作出妥协。眼下,国内的诸多合资企业都已经将原来放在合资生产的大排量合资产品转为进口,这样的举措正是在有效的规避直接被拉高的整体企业油耗。
燃油车产能受限 企业受压转型
如果未来国家进一步严控排放标准,这对于企业的考验就显得非常严峻。毕竟,企业要达到更优的尾气排放标准,就必须提高尾气的处理以及燃烧系统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而这样的做法定然导致其配套的设备增多以及精度增高,从而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这样的结果也就定然会导致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车企被淘汰出局,而偏重燃油车的自主企业就要面临转型,成本极度增加。
如果不转型,依旧单纯依靠生产大排量车型为主,就一定要向普遍生产排量较小燃油车型的企业购买碳积分,久而久之造成一个无法盈利的恶性循环。
因此,车企尽早去布局新能源汽车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就有了十分重要意义。
以此来看,丰田将吵了许久的”TNGA”架构在今年引入中国就颇有深意,原因在于其得以于”TNGA”在进一步缩减整车及零部件成本的同时,将新能源汽车也投放与TNGA平台架构之上,而这样的做法地让会把丰田,未来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型过度过程中的过渡期和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
而之前一直侧重SUV车型发展的自主企业,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为以后谋划出路,以广汽传祺为例,从之前以爆款SUV车型支撑企业前行,到不久前,投资46.94亿,来增加新能源汽车。
此前,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总经理任勇就曾公开表示过:2020年之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是政策驱动性的市场,但2020年以后或许就一定会变成一个法规驱动的市场。
其实忍痛求发展的自主品牌不止传祺,以吉利为例,吉利在2015年时发布其新能源战略,表示要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目标就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
长安也已经于去年年底发布自己未来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要达到60万辆,到2025年,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实现长安新能源“6543”的市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