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我在一汽-大众工厂里看到了什么?

2015-07-02 08:38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石腾

  一段时间以来,一汽-大众都处在风口浪尖上,除了早先所谓的质量问题、人事问题,到最近所谓降薪、停产、销量腰斩等等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引来许多媒体的质疑和报道。在当前汽车行业普遍面临寒潮的时候,这是作为行业标杆的一汽-大众必须面临的瞩目和必须承受的审视。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6月17~18日,我随寰球汽车传媒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寰球汽车高级副总裁、v讯网总编辑程远及各媒体的主编走进了一汽-大众长春工厂。这次走进,相比以往我走进很多车工厂,就有了更多的质疑和追问:一汽-大众的人在做什么?一汽-大众的工厂最近在干什么?这个企业的信仰在哪里?

  人是最保贵的财富

  这是一个近3万人的大厂。其中管理层就有3000人,去年年底已经达到1000万辆的销量。

  要管理这么大的厂、要管理这么多人、推动这么多人去生产销售,除了技术之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么大的企业,如何做管理、做战略管控?”这是一汽-大众张丕杰上任以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所以,一汽-大众一直把做员工最满意的雇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甚至在去年年底,在总经理张丕杰带领团队向董事会提交的2020战略规划里,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也成了一汽-大众提出的企业两个愿景中的一个。2020战略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目标、两个愿景、四个维度、30个模块。

  一个目标,就是建成年产300万辆的能力。两个愿景,就是建成最优合资企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四个维度就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的领先者,高客户满意度和高溢价能力,社会责任的典范,高品质的代表。如果说,一汽-大众在此前注重规模的成长,那么今后会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员工、客户的责任。张丕杰说:“在董事会上,外方曾对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雇主的目标不理解,认为只需要客户满意就行了。但我们坚持这一点,因为这是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和传统。人是最宝贵的财产。”

  这样的目标愿景产生是有渊源的。一汽-大众2003年就从德国大众引进了核心人才选拔体系,包括人力资源AC测评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

  截至目前,已经有149人通过这个严格科学的人才选拔测评,139人因此进入二级经理人岗位。

  这些完善的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选拔系统,驱动着一汽-大众这么庞大的企业,输送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这些培训不仅有职业化的培训,还有价值观的培训。一汽-大众培训部的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一汽-大众的培训体系在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培训中是占据第一位置。一汽-大众也因此成为汽车行业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

  另外,一汽-大众培养出来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具有战略思维,最最重要的是,都有强烈的对建设中国汽车产业的责任心和信仰。

  我们在参观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每一个一汽-大众人,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甚至如某种信仰一般,他们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责任,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贡献,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所以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孙国旺说:“一汽-大众不仅是一汽的大众,他还是中国的大众。”

  就是这样一批人、这样的一汽-大众人,在为我们造车。

  创造艺术品

  我不记得自己参观了多少次汽车企业的工厂,国外的、合资的、自主品牌的却有。三年前,总是身在曹营,心心念念房地产,总是对车爱不起来,所以每次参观车工厂,总是有种隔,累觉不爱,走马观花,感受不深。三年后重新回到这个行业,以归零的心态去看这个行业。

  从人力资源AC测评体系到培训中心的技术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从技术开发部车辆安全中心到质量基本技能培训基地、从总装车间到焊装车间、从质量保证部测量技术中心到材料技术中心。

  我们很认真地听取每个岗位的一汽-大众人充满激情的介绍,整整一天,感动和敬畏充斥着我。

  在汽车开发部车辆安全中心,几乎每一天都有一辆车在进行着安全碰撞,正面、后面、侧面,每一个方位的碰撞都意味着100多万的投入,也意味着对消费者安全的一份保护。

  在材料技术中心,这里有70多个自主的实验室,对各种材料进行检测分析,这种规模,在全国汽车行业里都是少有的。比如在全国不到20个的气味舱,一汽-大众就拥有4个。

  作为文科生的我,在这么多专家,技术人才,生产线工人面前,我几乎被一种科学精神、一种专业精神折服得想膜拜在地,突然对车、对车的生产心生敬畏——汽车,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种艺术,是285个工序、535多个外协零件、500多家供应商、1700度种零件、41个月的规划、5000多个焊点的测验是上千次上千人的研究、实验、锤炼、监测而成的艺术品。更何况是这样有责任有信仰的一群人在造车、在创造艺术品,我们还有什么权利去质疑?去人为地妖魔化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呢?

  结束采访回来和吴迎秋老师交流。吴老师说,在一汽-大众看到了一种造车的真诚以及系统化、职业化、国际化。这是一汽和大众多年合作的成果。因此,汽车行业真的是最可以让政府放心的行业。

  我没有吴老师站得那么高的角度看问题,我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到: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人,这样造车,是咱老百姓可以放心买可以开的车,至少,我是一定要成为一汽-大众的用户的。

责任编辑:石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在一汽-大众工厂里看到了什么?

2015-07-02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石腾

  一段时间以来,一汽-大众都处在风口浪尖上,除了早先所谓的质量问题、人事问题,到最近所谓降薪、停产、销量腰斩等等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引来许多媒体的质疑和报道。在当前汽车行业普遍面临寒潮的时候,这是作为行业标杆的一汽-大众必须面临的瞩目和必须承受的审视。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6月17~18日,我随寰球汽车传媒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寰球汽车高级副总裁、v讯网总编辑程远及各媒体的主编走进了一汽-大众长春工厂。这次走进,相比以往我走进很多车工厂,就有了更多的质疑和追问:一汽-大众的人在做什么?一汽-大众的工厂最近在干什么?这个企业的信仰在哪里?

  人是最保贵的财富

  这是一个近3万人的大厂。其中管理层就有3000人,去年年底已经达到1000万辆的销量。

  要管理这么大的厂、要管理这么多人、推动这么多人去生产销售,除了技术之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么大的企业,如何做管理、做战略管控?”这是一汽-大众张丕杰上任以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所以,一汽-大众一直把做员工最满意的雇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甚至在去年年底,在总经理张丕杰带领团队向董事会提交的2020战略规划里,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也成了一汽-大众提出的企业两个愿景中的一个。2020战略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目标、两个愿景、四个维度、30个模块。

  一个目标,就是建成年产300万辆的能力。两个愿景,就是建成最优合资企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四个维度就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的领先者,高客户满意度和高溢价能力,社会责任的典范,高品质的代表。如果说,一汽-大众在此前注重规模的成长,那么今后会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员工、客户的责任。张丕杰说:“在董事会上,外方曾对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雇主的目标不理解,认为只需要客户满意就行了。但我们坚持这一点,因为这是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和传统。人是最宝贵的财产。”

  这样的目标愿景产生是有渊源的。一汽-大众2003年就从德国大众引进了核心人才选拔体系,包括人力资源AC测评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

  截至目前,已经有149人通过这个严格科学的人才选拔测评,139人因此进入二级经理人岗位。

  这些完善的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选拔系统,驱动着一汽-大众这么庞大的企业,输送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这些培训不仅有职业化的培训,还有价值观的培训。一汽-大众培训部的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一汽-大众的培训体系在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培训中是占据第一位置。一汽-大众也因此成为汽车行业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

  另外,一汽-大众培养出来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具有战略思维,最最重要的是,都有强烈的对建设中国汽车产业的责任心和信仰。

  我们在参观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每一个一汽-大众人,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甚至如某种信仰一般,他们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责任,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贡献,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所以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孙国旺说:“一汽-大众不仅是一汽的大众,他还是中国的大众。”

  就是这样一批人、这样的一汽-大众人,在为我们造车。

  创造艺术品

  我不记得自己参观了多少次汽车企业的工厂,国外的、合资的、自主品牌的却有。三年前,总是身在曹营,心心念念房地产,总是对车爱不起来,所以每次参观车工厂,总是有种隔,累觉不爱,走马观花,感受不深。三年后重新回到这个行业,以归零的心态去看这个行业。

  从人力资源AC测评体系到培训中心的技术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从技术开发部车辆安全中心到质量基本技能培训基地、从总装车间到焊装车间、从质量保证部测量技术中心到材料技术中心。

  我们很认真地听取每个岗位的一汽-大众人充满激情的介绍,整整一天,感动和敬畏充斥着我。

  在汽车开发部车辆安全中心,几乎每一天都有一辆车在进行着安全碰撞,正面、后面、侧面,每一个方位的碰撞都意味着100多万的投入,也意味着对消费者安全的一份保护。

  在材料技术中心,这里有70多个自主的实验室,对各种材料进行检测分析,这种规模,在全国汽车行业里都是少有的。比如在全国不到20个的气味舱,一汽-大众就拥有4个。

  作为文科生的我,在这么多专家,技术人才,生产线工人面前,我几乎被一种科学精神、一种专业精神折服得想膜拜在地,突然对车、对车的生产心生敬畏——汽车,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种艺术,是285个工序、535多个外协零件、500多家供应商、1700度种零件、41个月的规划、5000多个焊点的测验是上千次上千人的研究、实验、锤炼、监测而成的艺术品。更何况是这样有责任有信仰的一群人在造车、在创造艺术品,我们还有什么权利去质疑?去人为地妖魔化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呢?

  结束采访回来和吴迎秋老师交流。吴老师说,在一汽-大众看到了一种造车的真诚以及系统化、职业化、国际化。这是一汽和大众多年合作的成果。因此,汽车行业真的是最可以让政府放心的行业。

  我没有吴老师站得那么高的角度看问题,我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到: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人,这样造车,是咱老百姓可以放心买可以开的车,至少,我是一定要成为一汽-大众的用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