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中国品牌的“开放自主”模式探讨

2013-11-08 10:10出处:腾讯汽车 [转载]责编:赵颖

        有专家说,现在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都需要消除浮躁的态度,韩国汽车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块明镜,非常值得自主车企来认真学习。确实,近年来韩国现代起亚等产品的变化,都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代和起亚,纷纷聘请欧美知名汽车设计师来给产品做造型设计,靠着优良产品,2012年现代起亚全球总销量超过七百万辆。有行业人士曾经说,老伊兰特、老索纳塔等十年前产品的造型设计明显都有韩国本土色彩,而现在的悦动、朗动、索纳塔八代等,真正做到了全球市场都喜欢。

        在研究韩国汽车的成功经验时,很明显能发现的变革思想就是:1、产品研发必须整合全球资源;2、产品必须得到全球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3、发展理念必须要开放。在这三个必须性的战略指导思想下,韩国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

        有榜样在前,这几年中国的自主车企纷纷都在转变思路。专家的说法是:自主不转变思想已经不行了,市场的变化逼迫自主车企必须做改变、必须有开放自主的理念。所以,在今年,吉利汽车调整了产品研发布局,在欧洲同沃尔沃联合成立研发中心,期望能为吉利研发出更好的产品。而奇瑞、观致、上汽等自主车企,这几年来同样通过招聘国外研发专家、机构合作等,努力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舍弃掉落后的“闭门造车”,纷纷拿出“开放自主”的思想意识。

         我们看到,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曾被总结出多种模式,如借助合资方的车型和技术资源、从廉价车起步等模式,但事实证明,“开放自主”才是最正确和急需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长效模式。这包括在研发上要融入全球体系,在市场上也要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目前研发全球化尤为迫切。

        “开放自主”在近几年来已渐成趋势。如早期奇瑞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后,如今开始不断加大引进国际化研发团队,从原来的逆向开发掉头,按国际标准重塑研发流程和技术平台。

        不得不提的还有在“开放自主”道路上走得很早的长安汽车。长安近几年来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不仅充分引进国际人才,而且在十年前就开始着力建立“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全球研发格局,就地取才。事实证明,后者尤显远见和魄力。对于长安轿车来说,外界的正面关注和实际市场增长已经形成了一种积极气势。一年多前长安汽车推出的整合中外研发资源的战略车型逸动,已经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成功开启长安轿车新的产品时代。随后推出的CS35、睿骋、致尚等车型也均获得好评。而长安高层曾表示,近期的几个市场热点产品的成功,主要就是因为吸收整合了国外研发中心的技术资源,而“五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的核心就是“开放自主”战略。

        “开放”是方法和手段,“自主”是最终的目的。在合资产品长期的强势市场格局中,“自主”往往如泰山压顶,压力山大,以致不能从容开放谋强。即使在“开放自主”模式下,也存在路径和层次的差别,考验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格局和战术选择。而归根到底就是已经有所积累的中国车企,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优势资源,按商业逻辑推进自主品牌汽车的做大做强。

        从目前市场实际来看,相信未来多数的现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都将在竞争中烟消云散,未来可能只能幸存三五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这已是万幸。在这场已经打响的淘汰赛中,中国车企的关键就是如何制定好“开放自主”这个战略。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中国品牌的“开放自主”模式探讨

2013-11-08 出处:腾讯汽车 [转载] 责编:赵颖

        有专家说,现在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都需要消除浮躁的态度,韩国汽车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块明镜,非常值得自主车企来认真学习。确实,近年来韩国现代起亚等产品的变化,都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代和起亚,纷纷聘请欧美知名汽车设计师来给产品做造型设计,靠着优良产品,2012年现代起亚全球总销量超过七百万辆。有行业人士曾经说,老伊兰特、老索纳塔等十年前产品的造型设计明显都有韩国本土色彩,而现在的悦动、朗动、索纳塔八代等,真正做到了全球市场都喜欢。

        在研究韩国汽车的成功经验时,很明显能发现的变革思想就是:1、产品研发必须整合全球资源;2、产品必须得到全球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3、发展理念必须要开放。在这三个必须性的战略指导思想下,韩国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

        有榜样在前,这几年中国的自主车企纷纷都在转变思路。专家的说法是:自主不转变思想已经不行了,市场的变化逼迫自主车企必须做改变、必须有开放自主的理念。所以,在今年,吉利汽车调整了产品研发布局,在欧洲同沃尔沃联合成立研发中心,期望能为吉利研发出更好的产品。而奇瑞、观致、上汽等自主车企,这几年来同样通过招聘国外研发专家、机构合作等,努力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舍弃掉落后的“闭门造车”,纷纷拿出“开放自主”的思想意识。

         我们看到,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曾被总结出多种模式,如借助合资方的车型和技术资源、从廉价车起步等模式,但事实证明,“开放自主”才是最正确和急需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长效模式。这包括在研发上要融入全球体系,在市场上也要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目前研发全球化尤为迫切。

        “开放自主”在近几年来已渐成趋势。如早期奇瑞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后,如今开始不断加大引进国际化研发团队,从原来的逆向开发掉头,按国际标准重塑研发流程和技术平台。

        不得不提的还有在“开放自主”道路上走得很早的长安汽车。长安近几年来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不仅充分引进国际人才,而且在十年前就开始着力建立“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全球研发格局,就地取才。事实证明,后者尤显远见和魄力。对于长安轿车来说,外界的正面关注和实际市场增长已经形成了一种积极气势。一年多前长安汽车推出的整合中外研发资源的战略车型逸动,已经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成功开启长安轿车新的产品时代。随后推出的CS35、睿骋、致尚等车型也均获得好评。而长安高层曾表示,近期的几个市场热点产品的成功,主要就是因为吸收整合了国外研发中心的技术资源,而“五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的核心就是“开放自主”战略。

        “开放”是方法和手段,“自主”是最终的目的。在合资产品长期的强势市场格局中,“自主”往往如泰山压顶,压力山大,以致不能从容开放谋强。即使在“开放自主”模式下,也存在路径和层次的差别,考验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格局和战术选择。而归根到底就是已经有所积累的中国车企,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优势资源,按商业逻辑推进自主品牌汽车的做大做强。

        从目前市场实际来看,相信未来多数的现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都将在竞争中烟消云散,未来可能只能幸存三五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这已是万幸。在这场已经打响的淘汰赛中,中国车企的关键就是如何制定好“开放自主”这个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