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有关企业劝退的通知。这样一来,就会让一些具有落后产能与技术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被产业扫地出门的尴尬。然而,这种劝退办法颇有些要“以德服人”的味道,不仅规定出了企业退出的时限、也没忘了给一些企业以重新来过的机会,这对那些已频临退出的企业固然合理,但却对发展的企业以及新重组的需求,却明显的变得不公平。所以,在国内企业众多以及产能闲置问题突出的当口,这样的劝退、自然就会对汽车发展不很公平。这是因为,国内汽车发展不仅仅需要竞争条件下的新技术发展、更需要只争朝夕的抓住时间,如果还继续给更多的落后企业时间的话,对于重组无异于是在踩着制动的前行。
其实,涉及到汽车企业的重组问题,行业已经有了很多年的铺垫和规划,可就是要到重组的关键阶段,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缓和与拖拉,这让企业重组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这种两难,既要在复杂的竞争中解决新技术与发展问题、更需要权衡被重组后企业的各种利害关系。难怪,一些具有重组资格的大企业,对落后企业自感束手无策呢!为此,如果政府不能强化新阶段的准入与淘汰机制、不能有感于壮士断臂求发展的信心,很显然一些落后企业的是否被兼并,都可能会给企业以及行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新问题,这恐怕才是为什么,文明劝退的做法在新阶段不可行的主要原因。
文明方式劝退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对于有关管理部门提出的自觉退出办法,从规定的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将这样的规定放在兼并重组的大需求下、以及放在竞争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像助长一些企业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损失重组最重要的时间问题以及为今后带来不可预知性的问题等等,都很可能会从这些不果断规定中,让落后企业的一方感到更多的希望存在。所以,在这些影响重组问题爆发以及问题越积越大情况下,与其带有妥协性的文明劝退,就不如长痛不如短痛的解决问题,这才是对行业最有益的新举措。
就拿一些该转型与退出的企业来说,从兼并重组的大方向推出开始,按理说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安排与斟酌,如果再给这些企业留出时间,显然就会使原有的规定越来越变得犹豫不决。这样不仅对重组会增添新问题,就是对落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折磨。而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企业铤而走险的赶末班车式的挣扎,这样所能带来的不按常理出牌,就会产生与行业、与发展均无益处的新问题!同样,考虑到诸多大企业对落后企业的不感冒,这就从另一个层面预示着重组的艰难。如果仅仅靠某些行政干预、或者仅仅靠出于同情心来勉强重组,那么对产业的危害就将会埋下更大的隐患。可以说,昌河重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到现在也令一些大企业感到后怕。所以,这就需要在重组的问题上,给出更高、更明确的标准,并加快充足的推进才成。
为何说莫让汽车重组难题留给以后
从汽车重组的角度上讲,原本最好的结果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优势互补、并能够形成更好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这样的重组才是汽车发展最需要的整合模式。然而,国内在已经推出四大、四小等规模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重组模式、围绕着发展与突破做文章,而不是瞻前顾后的整合、或是扶老携幼的帮助!因为,一但优势资产背上包袱的情况下,整合的意义也就变得小了许多。更何况,国内汽车同样面临着国际制造的冲击以及市场本身变化的考验。这就更需要在整合与重组的问题上,让发展的需求来作为重组的衡量标准,这或许才是实现国内企业国际化目标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作为汽车来说,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支柱型制造模式。特别是它的市场巨大,已经能够让业内外看到了它的巨大收益。为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推出,恐怕就是看中他的利益链与收益。这就像过去国内足球,很多俱乐部的老板,都以这样与那样的方式哭穷,但就是在退出的问题上,谁也不愿意主动地退出。这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人人关注的行业,无论怎样的发展,都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所以,这就会使企业很难主动地退出了。如果按照这样的现象来看汽车制造环节的准入与退出,什么时候企业都是不情愿主动退出的。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推进重组与兼并的话、或是还有给时间考虑的话,就等于将问题留给今后!考虑到,以前重组所带来的后续问题,这就更需要有关管理部门,拿出勇气和敢于得罪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够让国内汽车的重组,把问题减到最小化!
客观地讲,汽车企业的退出,的确是令业界很伤感的事情。但只有落后企业退出了,汽车发展环境才能够有新的动力和变化,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更需要企业有铺路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使自己寻找带重生的新机会。试想,企业连退出的勇气都具备的话,还有什么技术障碍能够阻挡其发展呢?为此,对于淘汰落后企业只能是立竿见影,才是最有利于汽车发展的途径。
2013-11-01 出处:腾讯汽车 [转载] 责编:赵颖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有关企业劝退的通知。这样一来,就会让一些具有落后产能与技术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被产业扫地出门的尴尬。然而,这种劝退办法颇有些要“以德服人”的味道,不仅规定出了企业退出的时限、也没忘了给一些企业以重新来过的机会,这对那些已频临退出的企业固然合理,但却对发展的企业以及新重组的需求,却明显的变得不公平。所以,在国内企业众多以及产能闲置问题突出的当口,这样的劝退、自然就会对汽车发展不很公平。这是因为,国内汽车发展不仅仅需要竞争条件下的新技术发展、更需要只争朝夕的抓住时间,如果还继续给更多的落后企业时间的话,对于重组无异于是在踩着制动的前行。
其实,涉及到汽车企业的重组问题,行业已经有了很多年的铺垫和规划,可就是要到重组的关键阶段,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缓和与拖拉,这让企业重组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这种两难,既要在复杂的竞争中解决新技术与发展问题、更需要权衡被重组后企业的各种利害关系。难怪,一些具有重组资格的大企业,对落后企业自感束手无策呢!为此,如果政府不能强化新阶段的准入与淘汰机制、不能有感于壮士断臂求发展的信心,很显然一些落后企业的是否被兼并,都可能会给企业以及行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新问题,这恐怕才是为什么,文明劝退的做法在新阶段不可行的主要原因。
文明方式劝退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对于有关管理部门提出的自觉退出办法,从规定的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将这样的规定放在兼并重组的大需求下、以及放在竞争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像助长一些企业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损失重组最重要的时间问题以及为今后带来不可预知性的问题等等,都很可能会从这些不果断规定中,让落后企业的一方感到更多的希望存在。所以,在这些影响重组问题爆发以及问题越积越大情况下,与其带有妥协性的文明劝退,就不如长痛不如短痛的解决问题,这才是对行业最有益的新举措。
就拿一些该转型与退出的企业来说,从兼并重组的大方向推出开始,按理说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安排与斟酌,如果再给这些企业留出时间,显然就会使原有的规定越来越变得犹豫不决。这样不仅对重组会增添新问题,就是对落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折磨。而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企业铤而走险的赶末班车式的挣扎,这样所能带来的不按常理出牌,就会产生与行业、与发展均无益处的新问题!同样,考虑到诸多大企业对落后企业的不感冒,这就从另一个层面预示着重组的艰难。如果仅仅靠某些行政干预、或者仅仅靠出于同情心来勉强重组,那么对产业的危害就将会埋下更大的隐患。可以说,昌河重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到现在也令一些大企业感到后怕。所以,这就需要在重组的问题上,给出更高、更明确的标准,并加快充足的推进才成。
为何说莫让汽车重组难题留给以后
从汽车重组的角度上讲,原本最好的结果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优势互补、并能够形成更好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这样的重组才是汽车发展最需要的整合模式。然而,国内在已经推出四大、四小等规模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重组模式、围绕着发展与突破做文章,而不是瞻前顾后的整合、或是扶老携幼的帮助!因为,一但优势资产背上包袱的情况下,整合的意义也就变得小了许多。更何况,国内汽车同样面临着国际制造的冲击以及市场本身变化的考验。这就更需要在整合与重组的问题上,让发展的需求来作为重组的衡量标准,这或许才是实现国内企业国际化目标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作为汽车来说,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支柱型制造模式。特别是它的市场巨大,已经能够让业内外看到了它的巨大收益。为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推出,恐怕就是看中他的利益链与收益。这就像过去国内足球,很多俱乐部的老板,都以这样与那样的方式哭穷,但就是在退出的问题上,谁也不愿意主动地退出。这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人人关注的行业,无论怎样的发展,都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所以,这就会使企业很难主动地退出了。如果按照这样的现象来看汽车制造环节的准入与退出,什么时候企业都是不情愿主动退出的。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推进重组与兼并的话、或是还有给时间考虑的话,就等于将问题留给今后!考虑到,以前重组所带来的后续问题,这就更需要有关管理部门,拿出勇气和敢于得罪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够让国内汽车的重组,把问题减到最小化!
客观地讲,汽车企业的退出,的确是令业界很伤感的事情。但只有落后企业退出了,汽车发展环境才能够有新的动力和变化,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更需要企业有铺路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使自己寻找带重生的新机会。试想,企业连退出的勇气都具备的话,还有什么技术障碍能够阻挡其发展呢?为此,对于淘汰落后企业只能是立竿见影,才是最有利于汽车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