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该如何看待“央视新能源困境”

2014-04-30 13:59出处:丁华杰 [转载]责编:陈冬菊
        前几日,看到媒体谈论北京车展新能源汽车的一篇文章,谈到“业绩释放期未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业绩分化”,谈到包括国家、汽车制造商等表现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但是从产业链的报表显示,业绩未到释放期,中汽协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2%至5027台,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至2665台,但是企业间增长和跌幅同时存在。
        今日,又看到央视作了另外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尴尬的境地的报道,它谈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冷、北京新能源汽车配额都使用不完(事实上前天的配额不仅使用完了,还有二百多位消费者想要购买新能源汽车没有指标)、与传统汽车相比较,新能源汽车有没有优势。
        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想要谈一下,第一个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状态是向上还是向下?其实笔者这里面想要谈的问题是,谈到新能源汽车悲观的人是因为前几年没有关注新能源,特别是去年年初,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出现运营困难的时候,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等相关机构逐步失去耐心,然后特斯拉第一季度盈利的消息重振了新能源汽车信心。
        第二个问题当下的困境显示了什么?显示了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还是显示汽车制造商发展思路不对?第三个问题,消费者该不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一、北京新能源市场真的遇冷?
        车展首发的118款车里,79款都是新能源车,北京新能源车的销售市场上却异常冷清,这与车展上的火热场景截然不同。为了推广电动车,北京市加大了电动车摇号的指标,相较于汽油车车牌号中签比一再降低,基本不需要摇号的“电动车”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尴尬。
        事实上,26日上午10点,北京市本年度第二期购车摇号举行。由于申请数量超过指标数,个人购新能源汽车首次需摇号,2062名申请者将争夺1904个有效指标,平均每十个人中九人可以中签。而普通小客车指标摇号难度继续加大,最低中签率0.8%,最高中签率也仅为2.4%。在2014年第一期仅有1428个有效编码,因此1666个当期指标直接配置,还剩余238个,顺延到本期。相隔两个月,新能源车摇号申请人数就大幅增加。
从这些方面,对比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到,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程度,至少从发展的概率上,我们不能从几个方面一棒子打死,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第二、当下的困境显示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两个板子,第一个板子应该打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身上,这么讲是有理由的,作为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车型,丰田的普锐斯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没有补贴,销量和利润否非常不错,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纯电动车车型,特斯拉汽车起步比较晚,但是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我们很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拿了很多政府的资金、政策辅助,但是具体发展情况怎么样,这点需要自身反思,是自己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狭小空间还是自己“挂着羊头卖狗肉”,这点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另外这段时间各家汽车制造商对于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布和车型投资也能让我们看到未来正在走向好的一面。
        第二个板子应该打在主导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身上,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甚至政府支持的牌照方面,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怀疑政府到底怎么想,比如北京一直谈到自己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但是刚刚过去的新能源摇号制度已经限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这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折,让行业和消费者都会产生质疑。
        再者就是谈到了基础设施的充电桩方面,当下包括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场等方面,充电设施不足成为关键问题,不提供充足的充电场所,这个时候谈论发展纯电动汽车就是耍流氓。
       如果退一步来讲,我们既往不咎此前的小区的停车场充电桩问题,未来怎么发展?政府有没有制定规划?有没有将这些规划强制发布给当下的开发商?因为当下的政策决定了未来的商场、小区有没有充足的基础设施?这些还决定了当下车企做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的问题。
        第三、消费者该不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关于消费者是否应该支持新能源汽车,这里面就是要回答当下媒体质疑和消费者困惑的几个点,能否有着比较顺畅的解决,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都没有问题,如果消费者使用起来还不错,这些就值得支持和购买。
        我们首先看央视谈到了续驶里程的问题,每种车辆都有自己特殊的用途,电动车作为车辆的一种,也应该是是这种情况,而不是简单地找一辆传统车辆进行驾驶对比,续驶里程的问题,有多个解决方案,特斯拉汽车增大电池容量是一种,进行换电模式推广也是一种,普及充电设施也是一种。
        所以,续驶里程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不是问题,关键是技术解决方案要配套相应的周边设施,我们动辄拿这个问题来打砸新能源是不合理的,对于消费者的误导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关于充电设施不完全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询问政府了,政府想要发展电动汽车,至少要拿出更多的配套措施和资金,正如笔者谈到过的,既然传统车辆不需要自己家里安装加油站,我们有什么理由让消费者自己家里安装充电站。
        关于当下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问题,笔者此前也发过文章,去年暑期,多地的公交车发生了着火事故,没有人关注,即便是在城市中心发生的旅游巴士也没有媒体给予报道,新能源汽车一点充电过程中接触不良的情况,就能够大肆报道,这些也有失偏颇。
        当然,选不选择新能源汽车,还看你是否有这个胃口,但是从技术上来讲,不能成为我们牵强的不购买借口。
  
责任编辑:陈冬菊 
V讯网

该如何看待“央视新能源困境”

2014-04-30 出处:丁华杰 [转载] 责编:陈冬菊

        前几日,看到媒体谈论北京车展新能源汽车的一篇文章,谈到“业绩释放期未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业绩分化”,谈到包括国家、汽车制造商等表现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但是从产业链的报表显示,业绩未到释放期,中汽协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2%至5027台,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至2665台,但是企业间增长和跌幅同时存在。
        今日,又看到央视作了另外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尴尬的境地的报道,它谈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冷、北京新能源汽车配额都使用不完(事实上前天的配额不仅使用完了,还有二百多位消费者想要购买新能源汽车没有指标)、与传统汽车相比较,新能源汽车有没有优势。
        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想要谈一下,第一个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状态是向上还是向下?其实笔者这里面想要谈的问题是,谈到新能源汽车悲观的人是因为前几年没有关注新能源,特别是去年年初,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出现运营困难的时候,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等相关机构逐步失去耐心,然后特斯拉第一季度盈利的消息重振了新能源汽车信心。
        第二个问题当下的困境显示了什么?显示了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还是显示汽车制造商发展思路不对?第三个问题,消费者该不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一、北京新能源市场真的遇冷?
        车展首发的118款车里,79款都是新能源车,北京新能源车的销售市场上却异常冷清,这与车展上的火热场景截然不同。为了推广电动车,北京市加大了电动车摇号的指标,相较于汽油车车牌号中签比一再降低,基本不需要摇号的“电动车”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尴尬。
        事实上,26日上午10点,北京市本年度第二期购车摇号举行。由于申请数量超过指标数,个人购新能源汽车首次需摇号,2062名申请者将争夺1904个有效指标,平均每十个人中九人可以中签。而普通小客车指标摇号难度继续加大,最低中签率0.8%,最高中签率也仅为2.4%。在2014年第一期仅有1428个有效编码,因此1666个当期指标直接配置,还剩余238个,顺延到本期。相隔两个月,新能源车摇号申请人数就大幅增加。
从这些方面,对比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到,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程度,至少从发展的概率上,我们不能从几个方面一棒子打死,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第二、当下的困境显示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两个板子,第一个板子应该打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身上,这么讲是有理由的,作为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车型,丰田的普锐斯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没有补贴,销量和利润否非常不错,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纯电动车车型,特斯拉汽车起步比较晚,但是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我们很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拿了很多政府的资金、政策辅助,但是具体发展情况怎么样,这点需要自身反思,是自己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狭小空间还是自己“挂着羊头卖狗肉”,这点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另外这段时间各家汽车制造商对于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布和车型投资也能让我们看到未来正在走向好的一面。
        第二个板子应该打在主导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身上,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甚至政府支持的牌照方面,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怀疑政府到底怎么想,比如北京一直谈到自己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但是刚刚过去的新能源摇号制度已经限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这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折,让行业和消费者都会产生质疑。
        再者就是谈到了基础设施的充电桩方面,当下包括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场等方面,充电设施不足成为关键问题,不提供充足的充电场所,这个时候谈论发展纯电动汽车就是耍流氓。
       如果退一步来讲,我们既往不咎此前的小区的停车场充电桩问题,未来怎么发展?政府有没有制定规划?有没有将这些规划强制发布给当下的开发商?因为当下的政策决定了未来的商场、小区有没有充足的基础设施?这些还决定了当下车企做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的问题。
        第三、消费者该不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关于消费者是否应该支持新能源汽车,这里面就是要回答当下媒体质疑和消费者困惑的几个点,能否有着比较顺畅的解决,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都没有问题,如果消费者使用起来还不错,这些就值得支持和购买。
        我们首先看央视谈到了续驶里程的问题,每种车辆都有自己特殊的用途,电动车作为车辆的一种,也应该是是这种情况,而不是简单地找一辆传统车辆进行驾驶对比,续驶里程的问题,有多个解决方案,特斯拉汽车增大电池容量是一种,进行换电模式推广也是一种,普及充电设施也是一种。
        所以,续驶里程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不是问题,关键是技术解决方案要配套相应的周边设施,我们动辄拿这个问题来打砸新能源是不合理的,对于消费者的误导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关于充电设施不完全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询问政府了,政府想要发展电动汽车,至少要拿出更多的配套措施和资金,正如笔者谈到过的,既然传统车辆不需要自己家里安装加油站,我们有什么理由让消费者自己家里安装充电站。
        关于当下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问题,笔者此前也发过文章,去年暑期,多地的公交车发生了着火事故,没有人关注,即便是在城市中心发生的旅游巴士也没有媒体给予报道,新能源汽车一点充电过程中接触不良的情况,就能够大肆报道,这些也有失偏颇。
        当然,选不选择新能源汽车,还看你是否有这个胃口,但是从技术上来讲,不能成为我们牵强的不购买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