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挥重拳根治
汽车油耗数据,是消费者选择汽车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整车企业的“工信部油耗”和“实际油耗”出入较大,绝大多数车主也都深有体会,然而一旦遇到“油耗造假”的问题,消费者却面临“维权无门”的尴尬境地。
根据央视今年“3·15”虚假油耗新闻报道显示,超过70%的车主都表示自己汽车实际油耗要比厂家宣传的高很多,但是提到投诉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车主都表示“投诉无门”。
“3·15”法律网汽车投诉中心主任郝庆丰表示,从目前国内的法律保障体系来看,2013年10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实施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没有明确“油耗虚高”属于“保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难以就此维权。而今年3月15日新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有“举证责任倒置,6个月内出现瑕疵,由商家承担举证责任”的条款,但消费者操作不当、路面拥堵等因素都可以成为整车企业为油耗偏高辩解的理由。
对此,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车辆油耗的数据测试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天气条件、路况情况、驾驶风格、车辆使用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指导油耗与车主用车实际油耗的巨大差异。尽管业内曾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同时公布城市、郊区、综合三种油耗数据,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在美国,整车企业还被要求测试冷车、热车、使用空调等条件下的产品油耗,但仍然不能反映所有消费者使用的具体情况,所以车主们永远会觉得厂家标示的油耗不可信。
“在中国,汽车标示的油耗数据是经过政府认证的,消费者如有异议,谁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产品进行复核检测?目前还没有。”因此,贾新光呼吁,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独立非营利机构”来复查整车企业提供的油耗。
另一方面,行业也呼吁相关主管部门能完善监管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重罚造假的整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以挥出根治虚假油耗的重拳。诸如在2013年,现代起亚集团就因在美国市场将自身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夸大了约0.6L而受到制裁,在政府干预下,美国的消费者平均每人一次性获赔约320美元,总金额高达近4亿美元。
显然,在市场化的今天,只有制定出更好的制度和法规才能更有效约束整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诚信的行为,才能使“虚假油耗”变成“诚信油耗”,而这就要看相关主管部门能否下定决心。
2014-03-24 出处:中国经营网 [转载] 责编:陈冬菊
应挥重拳根治
汽车油耗数据,是消费者选择汽车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整车企业的“工信部油耗”和“实际油耗”出入较大,绝大多数车主也都深有体会,然而一旦遇到“油耗造假”的问题,消费者却面临“维权无门”的尴尬境地。
根据央视今年“3·15”虚假油耗新闻报道显示,超过70%的车主都表示自己汽车实际油耗要比厂家宣传的高很多,但是提到投诉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车主都表示“投诉无门”。
“3·15”法律网汽车投诉中心主任郝庆丰表示,从目前国内的法律保障体系来看,2013年10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实施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没有明确“油耗虚高”属于“保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难以就此维权。而今年3月15日新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有“举证责任倒置,6个月内出现瑕疵,由商家承担举证责任”的条款,但消费者操作不当、路面拥堵等因素都可以成为整车企业为油耗偏高辩解的理由。
对此,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车辆油耗的数据测试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天气条件、路况情况、驾驶风格、车辆使用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指导油耗与车主用车实际油耗的巨大差异。尽管业内曾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同时公布城市、郊区、综合三种油耗数据,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在美国,整车企业还被要求测试冷车、热车、使用空调等条件下的产品油耗,但仍然不能反映所有消费者使用的具体情况,所以车主们永远会觉得厂家标示的油耗不可信。
“在中国,汽车标示的油耗数据是经过政府认证的,消费者如有异议,谁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产品进行复核检测?目前还没有。”因此,贾新光呼吁,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独立非营利机构”来复查整车企业提供的油耗。
另一方面,行业也呼吁相关主管部门能完善监管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重罚造假的整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以挥出根治虚假油耗的重拳。诸如在2013年,现代起亚集团就因在美国市场将自身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夸大了约0.6L而受到制裁,在政府干预下,美国的消费者平均每人一次性获赔约320美元,总金额高达近4亿美元。
显然,在市场化的今天,只有制定出更好的制度和法规才能更有效约束整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诚信的行为,才能使“虚假油耗”变成“诚信油耗”,而这就要看相关主管部门能否下定决心。